印度位於亞洲南部,東南瀕孟加拉灣,西南臨阿拉伯海,東接米央瑪和孟加拉,西北連巴基斯坦,北界中國、尼泊爾和不丹,為具有三千年以上歷史的文化古國。目前印度人口每分鐘增加三十人,每日增加四萬三千二百人,每月增加一百二十九萬六千人,每年增加一千五百五十五萬二千人,相當於澳大利亞整個國家的人口,而根據印度政府的人口普查數字推測,第十億名印度人已於一九九○年五月十一日下午三時二十五分出生,預料二○四○年印度人口將超越中國大陸成為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
印度主要民族為亞利安人和達羅毗荼人,種族分支相當複雜,語言也多達八百四十五種,通常使用的除印地語和英語之外,尚有阿薩米語、孟加利語、古扎臘第語、康那大語等十三種,國民百分之八十五信仰印度教,百分之十信仰伊斯蘭教。
印度國名起源於印度河Indus,古代梵語則稱印度河為興度Sindhu,此詞原本為「河川」的普通名詞,而後波斯人轉訛成專有名詞的Hindu,泛指印度河以東的整個半島地區,早期葡萄牙人從波斯人得知此地後,地名加以葡萄牙語化成為印度Indo,廣傳歐洲後演化成英語的India。
西元前一五○○年亞利安人在恆河谷地建立城市,西元前三二一年形成印度第一個帝國的孔雀王朝,後來阿拉伯人、蒙古人相繼入侵,十八世紀英國開始插足並不斷擴張勢力,因而引起印度兵變,一八五七年英國強力鎮壓後建立統治權,一九二○年代甘地領導和平抵抗運動,力圖擺脫英國殖民地統治,一九四八年終於獲得獨立。
印度國旗中央的法輪象徵大自然的力量與生命的輪迴,法輪的藍色象徵天空和海洋,二十四條幅狀線象徵一日循環不息的時間,上方橙色代表印度教,下方綠色代表伊斯蘭教,中央的白色象徵兩大宗教的調和;印度國旗另有一種闡釋,橙色和綠色象徵國家的天然資源,白色象徵保護生命,法輪是古印度人對於宇宙中心思想的「梵我一生」。
請為政治及社會局勢禱告:(a) 領袖願意遵守憲法,讓人民繼續享有宗教自由,並保障所有信奉不同宗教的少數族群。有些邦政府踐踏人權,歧視基督徒、穆斯林、賤民,惡跡昭彰。互聯網成為揭露政府的腐敗並促使它們對人民負責的有力工具。(b) 領袖需要勇氣以抗街通過「反改教」、極端印度運動組織合法、禁制外國資金和建築支持少數族群及限制出版界爭取新聞自由的各項法例。(c) 有決心去克肢社會上的嚴重病態;處身貪污文化的各層級的政府官員,能找到經濟開放的方法以紓解人民的窮困,改善國內的基礎建設,解決愈來愈盛行的童工問題,和殺害女嬰、愛滋病蔓延,以及環境日趨惡化的問題。
請為福音挑戰禱告。印度教是全球第三大宗教;廣義而言,任何人生活在印度教文化下,或認同印度教文化,都算為印度教徒。從宗教的定義來說,印度教是一套多元信仰和系統的網絡,包括哲學(自我實現)、吠陀(宗教儀節和善行)、鄉村式的印度教(拜偶像、玄術、精靈);它吸納任何所接觸的宗教元素,故世人視其為兼容性強,鼓吹平和的宗教。透過克理須那派(Krishna)、新紀元等運動,印度教在全球產生重大影響;不少印度教的概念都成為廿一世紀後現代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如瑜伽、精神領袖、業、輪迴、超覺靜坐。
請為教會增長禱告。印度的教會一些蓬勃增長,另一些卻趨向掛名及衰傚。(a) 大部分有組織的基督教會乃過去四百年群體歸主運動的成果,很多宗派沿用西方形式,接受自由神學和普救論,故日趨掛名化,信徒靈性枯乾,無法影響周遭千千萬萬的非基督徒。不少堂會沒有第一代信主的基督徒,而人事、權力、產業糾紛令堂會分裂,甚至對簿公堂,使很多年青人失望,逐漸轉向世俗化和掛名的印度教。請其現時的壓力與及聖靈工作為傳統的基督教會帶來新生禱告。(b) 印度教會需要空前的大改革,請為.合一、個人佈道、更有效地影響國用的主流社會等事項代禱。
請為基督工人的訓練禱告。現時更正宗獨立宗派教會所面對之難題是,門徒訓練差劣,又缺乏教導,導致信徒的信仰流於掛名,偏向混合信仰,更有轉投印度教。印度約有10萬全職工人,約一半在牧養教會;按此推算,印度每6間堂會才有1位牧者。
請為未得之民禱告。印度最少聽聞福音的地區—集中了全球最多未聞福音的群體。請為下列地區禱告:(a) 印度北部恆河平原乃人口稠密的印地語心臟地帶。在哈里亞納、喜馬偕爾、德里、拉賈斯坦及北方邦等5個邦地之中,人口3億6,000萬,有基督徒65萬,但活躍而委身的大概不到12萬。印度的基督徒分布不平均;南部基督徒佔全印度基督徒之70%,東北部則佔25%,至於人口眾多的北部和西部的基督徒卻只佔5%。(b) 大成市的人口迅速增長,但貧富極懸殊。謝奈(12%是基督徒)和孟買(5%)的情況,與少有基督徒的科爾卡塔、德里、瓦拉納西等差異甚大。市區人口中,26%住在貧民窟,很多部是從他處遷到城市的。印度全國有4,100萬人無家可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