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人物 > 辭典

返回

羅得 (Lot)

1.簡介:羅得是亞伯拉罕(即亞伯蘭)的侄子。羅得的父親名叫哈蘭。哈蘭死在他的本地迦勒底的吾珥之後,羅得便長期跟隨他的伯父亞伯拉罕(創11∶27—32)。

2.聖經記載:

1)跟隨亞伯拉罕時期的羅得:

A.羅得曾隨同他的祖父他拉和伯父亞伯拉罕,離開本地迦勒底的吾珥,要往迦南去。他們北上經過哈蘭地區時,他的祖父他拉死在了哈蘭(創11∶31—32)。

B.他拉死後,羅得又跟著亞伯拉罕離開哈蘭地區,到了迦南地區的伯特利,他們處處築壇,求告耶和華(創12∶4—8)。

C.後來因爲遭遇到饑荒,亞伯拉罕就帶著羅得到了埃及(創12∶10)。以後他們從埃及又返回到伯特利「起先築壇的地方」,「又在那裏求告耶和華」(創13∶1—4)。

D.亞伯拉罕的妻子「撒萊不生育,沒有孩子」(創11∶30)。羅得又早年失去了父親,跟著亞伯拉罕生活。可以想見年老的亞伯拉罕長期帶領侄兒羅得,必然待羅得如同自己的兒子一樣。起初耶和華呼召亞伯拉罕「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耶和華所指示的地方去,亞伯拉罕「就照著耶和華的吩咐去了」。那時羅得也是願意和亞伯拉罕一同前去的(創12∶1—4),他們老少兩代人離鄉背井,長途跋涉,同受饑荒,同去逃難,又一同返回伯特利,一同求告耶和華。在艱難困苦中幾乎形同父子。但是後來亞伯拉罕「牲畜極多」(創13∶2)。「羅得也有牛群、羊群、帳棚,那地容不下他們,因爲他們財物甚多,使他們不能同居」。甚至他們兩個人各自的牧羊雇工竟互相爭奪起牧場來(創13∶5—7)。

E.亞伯拉罕信靠耶和華,他所走的乃是蒙福的道路(創12∶2—3)。亞伯拉罕爲人寬厚,從羅得的早年起便常常照看他。如今亞伯拉罕到了老年,羅得理當照料安慰這個老人。而且亞伯拉罕遠離家鄉,身邊只有羅得一個侄兒。他去世後的遺產,也必然將由羅得繼承,兩家的雇工根本沒有爭奪牧場的必要。若是羅得想到自己這個晚輩當盡的本分,本應對自己的雇工稍加約束。可惜目光短淺的羅得並未想到這些。因此亞伯拉罕「對羅得說:『你我不可相爭,你的牧人和我的牧人也不可相爭。因爲我們是骨肉。遍地不都在你眼前麼?請你離開我。你向左,我就向右,你向右,我就向左。』」(創13∶8—9)。如果羅得這時有所悔悟,請求亞伯拉罕饒恕,仍然爲時不晚。但是羅得「舉目看見約但河的全平原,直到瑣珥,都是滋潤的」,非常肥沃,竟然毫無謙讓之意,搶先「選擇約但河的全平原,往東遷移。他們就彼此分離了。……羅得住在平原的城邑,漸漸挪移帳棚,直到所多瑪。所多瑪人在耶和華面前罪大惡極」(創13∶10—13)。按世人看來,羅得的「選擇」是佔了便宜。但是卻從此走上了極其危險可怕的道路。

2)走向所多瑪以後的羅得:

A.羅得遷到所多瑪城以後,所多瑪王在一次戰爭中失敗,所多瑪城內所有的財物糧食都被對方擄去。同時也把「羅得和羅得的財物擄掠去了」(創14∶11—12)。羅得這時落到了極其危險的地步。

B.亞伯拉罕「聽見他侄兒被擄去,就率領他家裏生養的精練壯丁318人」追去。「便在夜間,自己同僕人分隊殺敗敵人。……將被擄掠的一切財物奪回來。連他侄兒羅得和他的財物,以及婦女人民也都奪回來」(創14∶14—16)。這時羅得本應醒悟過來,再次跟隨亞伯拉罕,離開所多瑪這個罪惡的地方。但是羅得迷戀所多瑪以及他在所多瑪的產業,依然留住在所多瑪城中。

C.「耶和華說:『所多瑪和蛾摩拉的罪惡甚重。』」(創18∶20)。耶和華決心要毀滅那些地方。亞伯拉罕因爲侄兒羅得仍在所多瑪,就求告耶和華說:「假若那城裏有50個義人,你還剿滅那地方麼?」「耶和華說:『我若在所多瑪城裏見有50個義人,我就爲他們的原故,饒恕那地方的眾人。』」(創18∶22—26)。然而亞伯拉罕懼怕所多瑪城的義人很少,仍然難免毀滅。他就一再降低義人的數目,前後共有六次求告耶和華。最後,亞伯拉罕問耶和華說:假若所多瑪城裏只有十個義人,耶和華神會不會因此而饒恕全城的人呢?耶和華說:「爲這十個的原故,我也不毀滅那城」(創18∶27—32)。但是實際上,所多瑪連十個義人也沒有。羅得和所多瑪全城的人,都處在即將滅亡的邊緣上,卻仍然醉生夢死地毫無警覺。

D.耶和華派去毀滅所多瑪的那兩個天使,如同過路的客旅一樣,「晚上到了所多瑪,羅得正坐在所多瑪城門口」(創19∶1)。當時的城門口是個辦理市政的重要場所。而羅得卻能坐在那裏,也許他還相當得意。但他萬沒有想到,一夜之間,這座城市就將要變成灰燼了。

E.羅得畢竟曾多年跟隨過亞伯拉罕。他熱情地邀請那兩位客旅般的天使,請他們到家中去留宿一夜再走。當兩個天使要在街上露宿過夜時,由於羅得深知所多瑪人的淫風很盛,歹徒甚多,因此「羅得切切地請他們,他們這才進去到他屋裏」。那想到兩個天使「還沒有躺下,所多瑪城裏各處的人,連老帶少,都來圍住那房子。呼叫羅得說:『今日晚上到你這裏來的人在那裏呢?把他們帶出來,任我們所爲。』」(創19∶1—5)。所多瑪人的邪惡實在到了極點!

F.羅得想要保護兩個天使,竟然不顧聲譽地對那些所多瑪人說:「我有兩個女兒,還是處女,容我領出來,任憑你們的心願而行。只是這兩個人既然到我舍下,不要向他們作什麼」。然而那些無惡不作的所多瑪歹徒,並不因爲羅得的哀求勸告而離去。他們竟「要攻破房門」,闖進羅得的屋子裏去。只是兩位天使叫那伙惡棍們,「無論老少,眼都昏迷。他們摸來摸去,總找不著房門」(創19∶6—11)。

G.兩位天使「對羅得說:『你這裏還有什麼人嗎?無論是女婿,是兒女,和這城中一切屬你的人,你都要將他們從這地方帶出去。我們要毀滅這地方」。「羅得就出去,告訴娶了他女兒的女婿們說:『你們起來離開這地方,因爲耶和華要毀滅這城。』他女婿們卻以爲他說的是戲言」(創19∶12—14)。從這件事上看來,羅得平時很少和他的女兒及女婿們談論耶和華的道,或許素日時有嬉笑多有虛謊,以致他的女婿們對這麼一件嚴肅的大事,認爲他說的是笑話。天使的話中既已提到了羅得的女婿,他的女婿們本應是很容易從所多瑪的毀滅中得救的,但是只因羅得平素間言行不當,而使他的晚輩們終於滅亡了。後人常說基督徒家庭中的長輩人,應以羅得爲戒!

H.「天明了,天使催逼羅得說:『起來,帶著你的妻子,和你在這裏的兩個女兒出去,免得你因這城裏的罪惡,同被剿滅。』但羅得遲延不走。二人因爲耶和華憐恤羅得,就拉著他的手,和他妻子的手,並他兩個女兒的手,把他們領出來。……就說:『逃命吧!不可回頭看,……免得你被剿滅。』」羅得求兩位天使允許他逃到名叫瑣珥的小城中去,天使也應允了他。「羅得到了瑣珥,日頭已經出來了。當時耶和華將硫磺與火,……降與所多瑪和蛾摩拉,把那些城和全平原,並城裏所有的居民,連地上生長的,都毀滅了」(創19∶15—25)。羅得離開亞伯拉罕後,自己貪婪經營的家產,如今都已蕩然無存了。

I.羅得的妻子仍然留戀所多瑪的家業,竟不聽從天使囑咐她們「不可回頭看」的警告。「羅得的妻子在後邊回頭一看,就變成了一根鹽柱」(創19∶26)。耶穌在世的時候,曾引用這件事警戒那時的人們說:「羅得的日子,人又吃又喝,又買又賣,又耕種,又蓋造。到羅得出所多瑪的那日,就有火與硫磺從天上降下來,把他們全都滅了。人子顯現的日子,也要這樣。當那日,人在房上,器具在屋裏,不要下來拿。人在田裏,也不要回家。你們要回想羅得的妻子」(路17∶28—32)。

3)財物喪失淨盡時的羅得:

亞伯拉罕帶著羅得離開哈蘭的時候年75歲(創12∶4),那時候的羅得願意跟從亞伯拉罕,處處求告耶和華,十分蒙福。但是當羅得居住在所多瑪,該城即將覆滅的時候,亞伯拉罕年已99歲了(創17∶1)。相隔20多年後的羅得,在生活上已經和初出哈蘭的羅得判若兩人。本來亞伯拉罕打敗所多瑪的敵人,奪回所多瑪的居民和財物時,所多瑪王對亞伯拉罕非常感激尊敬(創14∶17;14∶21—23)。羅得作爲亞伯拉罕的侄子,既住在所多瑪,理當也受到自己的親屬和所多瑪人的敬愛。可是事實上卻並非如此:

A.所多瑪人對羅得十分輕視,任意欺侮(創19∶4—9)。

B.羅得的女婿們也並不尊重他(創19∶14)。

C.在天使催促羅得離開危城所多瑪時,他自己竟還遲疑不走,羅得的妻子受他的影響,也忽視天使的勸告,而變成了鹽柱(創19∶15—16;19∶26)。

D.「羅得因爲怕住在瑣珥」,就帶著兩個女兒出離瑣珥,跑到山上,「他和兩個女兒住在一個洞裏」。在所多瑪人淫亂成習的環境中,羅得對女兒們卻很少品德教養。因此兩個女兒在洞中竟用酒把她們的父親羅得灌醉,連續發生了亂倫的醜事,兩個女兒並且各自懷孕都生了孩子(創19∶30—38)。羅得原來是因爲和伯父爭牧場而分開的,如今不僅失去了牧場、羊群和家產,連家庭的名聲也喪失殆盡了。

E.但是羅得仍然被算爲義人。彼得說:「神也沒有寬容上古的世代,……又判定所多瑪、蛾摩拉,將二城傾覆,焚燒成灰,作爲後世不敬虔人的鑒戒。只搭救了那常爲惡人淫行憂傷的義人羅得」(彼後2∶5—7)。

F.羅得尚能被稱爲義人,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A)羅得雖然離開了亞伯拉罕,但是還並沒有完全離棄他信靠的耶和華。耶和華曾經應許亞伯拉罕說,所多瑪若有十個義人也不毀滅那城(創18∶32)。所以神「在傾覆羅得所住之城的時候,就打發羅得從傾覆之中出來」(創19∶29)。足見耶和華神認爲羅得仍是信靠神的義人。

B)羅得住在所多瑪人中間,「看見聽見他們不法的事,他的義心就天天傷痛」(彼後2∶8)。

C)羅得在所多瑪城門口看見兩個天使時,「就起來迎接,臉伏於地下拜」(創19∶1)。羅得在公共場所能這樣謙恭地迎見客旅般的天使,這不是一般人所能作到的事。

D)羅得對兩個天使的接待極爲殷勤懇切(創19∶2—8)。

E)羅得曾勸說所多瑪人不要作惡事(創19∶7)。

F)羅得顧念親屬(創19∶14)。

G)羅得知恩感恩(創19∶18—19)。

照一般的情況,會員看見的會比訪客能看見的更加詳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