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巴嫩是敘利亞的山脈之一。這個名字亦常籠統地泛指該山脈鄰近的地區(書13:5),它也是一個現代共和國〔黎巴嫩〕的國名(中文也另譯作「利巴嫩」)。
希伯來文的「黎巴嫩」源於字根 lbn,意指「白色」。這山脈得名的原因有二:高聳的黎巴嫩山脊上遍佈白色的石灰石,每年有6個月之久山頂更覆蓋皎潔晃亮的積雪(參 耶18:14)。至少從主前第十八世紀開始,古時的記錄已提到黎巴嫩一地。亞述人稱它為「臘安」(Laban),然後又稱「臘南努」(Labnanu);赫人稱它為「尼巴蘭尼」(Niblani);埃及人稱它為 rmnn 或 rbrn;迦南人(如 在烏加列文獻)自己稱之為 Lbnn,與希伯來文一樣。黎巴嫩山沿大海一帶有不同的族裔居住(書9:1),而在士師時期已有記錄希未人住在黎巴嫩山(士3:3)。
黎巴嫩山脈的南端是北加利利眾山的直接延續;二者是由利他尼河(Litani)下游那段東西走向的深谷分開,河水在推羅以北幾公里的地方入海。黎巴嫩山脈延綿約160公里,沿腓尼基海岸西南向東北的走向。從西頓後面向北伸展,達於「科罷河」(Nahr el-Kebir,古稱「依魯得勒斯河」[River Eleutherus]);此河谷作東西走向,並將黎巴嫩與較北那綿亙南北的山嶺分隔。
黎巴嫩山脈包括一連串的高峰,最高的山峰就是在特里波里(Tripoli)東南偏東的梭達峰(Qurnet es-Sauda),高約3000公尺。這虐高山以及沿海一帶雨量充沛,但在「雨影」區的大馬色和畢卡平原(Biqua)的北部,每年雨量不足25公分,所以必須依賴河溪之水。
聖經的作者有時只是概略地界定應許地的範疇:「從曠野和黎巴嫩,並伯拉大河,直到西海」(申1:7, 11:24;書1:4),意即在這個東西和南北的範圍裏。黎巴嫩山脈成為腓尼基沿岸城市的天然屏障,足以阻截從內陸來的侵略者。
有關黎巴嫩的聖經記載,大多數都把其盛產的香柏木並提而論。黎巴嫩山區在11月和3月沛降的雨水,以及石灰石的山嶺,構成遍地泉溪,或向東,或向西流注(歌4:15;耶18:14)。所以,黎巴嫩能夠出產肥美和林木花果(詩72:16;歌4:11;何14:5-7)。
聖經常以黎巴嫩雄偉的香柏木象徵威嚴和能力(參 士9:15;王上4:33;王下14:9〔=代下25:18〕);詩92:12, 104:16;歌5:15;賽35:2, 60:13);也象徵被神怒責的世人的狂傲(參 詩29:5-6;賽2:13, 10:34;耶22:6;結31:3-14;亞11:1-2);香柏木亦被喻為避難所(耶22:23)。
黎巴嫩香柏木和針葉樹的用途就是建築木材(賽14:8;結27:5)。推羅王希蘭一世為耶路撒冷的聖殿而運送大枇這類木材給所羅門王,而所羅門王以麥子20,000歌珥和純油20歌珥(照《七十士譯本》的翻辮,前者約為400萬公升,後者約為40萬公升)作交換(王上5:6, 5:9, 5:14〔= 代下2:8, 2:16〕, 7:2, 10:17, 10:21〔= 代下9:20〕)。耶路撒冷的第二聖殿的木料也來自黎巴嫩(拉3:7)。
除了以色列人之外,埃及、米所波大米和敘利亞──巴勒斯坦等地區的統治者都須用這種木材。黎巴嫩和逆黎巴嫩(西連)的杉木是推羅人的造船材料(結27:5),和埃及聖船(sacred barges)的原料(ANET,頁25右、27左;主前約1090),並且可製成傢具(歌3:9)。早於主前2600年,歷代的埃及法老王們都不惜代價換取「正宗黎巴嫩香柏木」,敘利亞的王族更被法老徵收黎巴嫩香柏木為歲貢。
照一般的情況,會員看見的會比訪客能看見的更加詳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