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大國的滅亡意味著神的選民踏入一個新的階段,這是他們在歷史中所面對最嚴峻的考驗。對於巴比倫人而言,希伯來先知的預言究竟應驗與否是毫不重要的,更要緊是要滿足其政治目的。首先,巴比倫人急於平伏巴勒斯坦的軍事反對勢力,鞏固他們在西方的治權,好讓再次攻擊埃及。第二,被擄的猶大人為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提供「免費的」工匠與技工,來完成他那個興建巴比倫帝國的雄心大計。從此看來,尼布甲尼撒二世成功地征服巴勒斯坦,把那些具潛質的領袖和熟練技工流放到巴比倫,正是他的一石二鳥的方法。
近期考古學家在巴勒斯坦的發掘顯示,雖然南地(Negeb;另有中文翻譯成「尼革夫」)和外約但似乎逃過了劫掠,但迦勒底人仍大肆蹂躪其他地區。按照王下24:14的記錄,主前597年被擄的人數為一萬人,他們大都是眾首領、勇士、木匠和鐵匠。然而,耶52:28以下的一段更準確地保留了猶大國三次被擄的人數,分別是:3,023, 832及745。這兩份記錄的差異,可能《列王紀下》的作者只記錄一個約數,或如奧伯萊(W. F. Albright)建議的,《耶利米書》作者所記的數字是經歷長途跋涉到達巴比倫而仍生存的實際人數(L. Finkelstein [Ed.], The Jews, Their History, Culture and Religion, 1949年,卷一,頁47 )。我們很難估計留在猶大地的人數,但可能約有十二萬人被棄在不足以維生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