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寫文庫 > 文章尋索

教牧人員怎樣回應香港回歸?           蔡春曦牧師

「香港過往成功十大因素問卷調查」

真理報於今年五月進行了一項「香港過往成功十大因素問卷調查」,調查對象是大溫哥華區各教牧人員,目的是讓他們對「香港回歸」這件舉世矚目的世界大事,有回應的機會。經寄發91份問卷後,共有50份有回覆,其中有42位回應者是男性,8位是女性。經分析後,其中5位並無任可意見,7位只填寫問卷,但其他38位則除了填寫問卷後,亦寫上一些感言或期望。

依次排列

調查問卷列出十項香港過往成功的十大因素建議,並邀請各教牧人員照他們所認為的,依重要性的程度加上分數。調查結果以較重要事項先後排列如下:

1.低稅率及自由貿易政策;

2.信仰、結社、集會、出版、言論等方面享有充份的自由;

3.自由民主政制;

4.科技資訊及國際運輸網;

5.廉政公署的成立及公僕概念;

6.應變能力,例如:難民、交通、就業、建設等;

7.立法與司法的分權獨立體制;

8.社會溫馨,例如:傳統家庭道德觀念、慈善賬災、教會對社會的服務及關懷;

9.醫療、教育、及老弱關懷等社會福利;

10.英政府的貢獻,例如:平息暴亂、國際形像、旅遊簽證、人權保障、儲備運用。

值得留意

首三項認為是香港成功的因素者,都不離開「自由」二字,無論是貿易、宗教、結社、集會、出版、言論、民主政制,享有高度的自由,香港才有發揮潛能、安心生活、表達意見、尋找人生真義。

隨著「自由」與「民主」之主要成功因素之外,接著的數點,都是環繞社會種種現況。大多數人都會同意,這些社會成功因素,都是建基在自由體制之上;缺乏了「自由」與「民主」,即使有人所認為更完備的制度,都不一定能讓人民有安居和找到理想的機會。

「英政府的貢獻」一點放在第十項,叫人奈人尋味。一方面大多數會認同英政府過去一百五十多年的貢獻,使香港由一個小漁村,改進成為一個國際性的大都會;另一方面,認識歷史的人亦會知道,原初英國人管治香港,並非存著一種崇高的動機,他們立心打開多一扇殖民地之門,去吸取藉香港而延伸至全中國的利益,特別是販賣鴉片就是一個最明顯的例子,但直至香港經過數十年的改運,經濟很快的蓬勃起來,英政府才更多的關注社會,改善民生。因此,我們應該對英國在香港的貢獻說聲「多謝」,但同時亦不能認同他們侵佔香港的動機及早年政策的施行。

深切期望

除回答問卷之外,其中38位教牧同工更加上他們內心對香港將來的期望(請參閱本報所刊登他們的心聲)。分析這近40份的回應,我們會發現有其中兩項是絕大多數回應者的意願,其一是「自由民主」的體制得以持續;其二則是「宗教開放,信仰自由」。前者原因顯而易解,但為何後者的期望亦如此普遍在回應者的心中,並且依據分析來看,期望「信仰自由」比「民主自由」的數據還多呢?其實,回應者皆為教牧人員,他們都深信「福音」才是解決人生問題主要關鍵。建立民主自由的體制,最多是解決人的今生;而「福音」卻不單能帶領人尋找到人生的真正意義,更使人恢復人生命的價值與尊嚴,最終獲得今生與來生的好處。

此外,其他林林總總的期望包括有:(1)盼望香港人積極努力,再創美好將來;(2)特區政府能照基本法落實執行,以愛民護民的僕人心態,為人民服務;(3)社會以公義施法,人人都有公平努力而得合理的成果;(4)政府注意人權,樂意聽取民意;(5)社會廉潔,打擊貪污。以上所提的數點亦不容忽視。

總括數十位大溫哥華基督教聖職人員的回應,他們對過去香港的成就都投上肯定的一票。一九九七年六月三十日,可算是香港的一個時代的結束,但由七月一日起,卻也是香港另一個紀元的新開始,期望香港在「自由」和「民主」的空氣中,再創美好明天,亦深盼每一個香港同胞都有機會得聞「福音」,以尋得永恆的歸依。

蔡春曦 © 以斯拉培訓網絡 1997 / 曾登載於《真理報》1997.7

關鍵詞: 香港回歸 / 自由民主/ 宗教開放 / 信仰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