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約背景

> 猶太教

主後70年之後拉比猶太教興起

猶太教基本上不是一套教義,也不只是一個宗教信仰,更是一種信仰融合生活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這並非指神學教義不重要,只是一個猶太群體往往在某一些方面持共同的觀點,卻不是把他們的看法強加在該群眾以外的人身上。但是,如果有人在生活習慣或方式上,例如在飲食、潔淨、律法禮儀的純潔方面等不守規矩的話,則會引起立時的排拒。

在主後70年之前,猶太教的多派別(至少4個)情況,令當時猶太教未能發展一套規範性的信仰規條和守則,也不能以任何一派別的信仰立場,作為其他派別的標準。在主後70年之後,不少重要的派別相繼消失(如 撒都該人〔Sadducees〕、愛色尼人〔Essenes〕等),只餘下法利賽人。

同時,在雅麥尼亞學院(Council of Jamnia)成為新的猶太人議會(一般學者稱它為「釋經學校」〔Beth ha-Midrash〕或「學校」),負責宗教事情和信仰整合等工作。按某些學者的意見,在往後的數十年,他們討論舊約正典、各書卷的抄本,以及妥拉的詮釋等問題。從這段時間開始,「拉比猶太教」(Rabbinic Judaism)慢慢成形;今天的主流猶太教,即「正統猶太教」亦是源自「拉比猶太教」。

拉比猶太教是基於3個主要因素。首先,「第一次猶太人叛亂」(主後67-73/74年)的後果是猶太人因聖殿被毀而引致權力分化(decentralization)。聖殿一直以來的存在,代表猶太人中央主導的宗教生活政策。即使在兩約之間,會堂在各地方陸續出現,始終聖殿是猶太教的中心柱石,象徵神有形的同在和耶路撒冷的中心地位。

跟聖殿息息相關的獻祭和節期等分歧,因聖殿被毀而不再影響日常的宗教生活,因此過去各派別之間的分歧,逐漸變得次要;所以會堂成為猶太人的宗教(以至非宗教)生活的維繫。在往後的千多年,由於各地會堂的運作獨立,又沒有任何中央的管制和統籌,不同的學派在各地方透過跟各地的學術思潮結合而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