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約背景

> 猶太教

大衛後裔的君王或民放主義的彌賽亞

彌賽亞(Messiah)成為猶太人的盼望,大概始於猶太人被擄到巴比倫之後,他們根據耶和華與大衛所立的約(撒下7:11-17),期盼一位從大衛家族而出、能夠統一天下的君王出現;在神的祝福下施行公義的拯救,領導悔改的猶太民族,重新建立一個神權統治(theocratic sovereignty)的國度。

自此,猶太人相信神會興起一位受膏者,將復興以色列國(彌5:1-3;耶23:5-6;結37:23-24;亞9:9-10)。這位公義賢明的民族英雄在許多猶太人心目中,可以是接續大衛家族的君王,也可以是理想中的君王;亦是上帝的兒子(詩第二篇)。

到了耶穌的時代,當「基督」(Christ)用於祂身上,特別是連同「猶太人的王」(king of the Jews)的稱銜之時,這詞有時蘊含民放主義的色彩(太2:2-4, 26:68, 27:17, 27:22;可12:35, 15:32;路23:2)。當時絕大部分人所盼望的是一位像大衛那樣的君王,他要扮演政治上解放人民與征服外邦的角色;這角色似乎就是一般人對「基督」這詞的理解。

此外,有些天啟文學著作承接彌賽亞是出自大衛後裔的觀念,但跟舊約聖經不同之處,就是「彌賽亞」這詞被正式用來描繪那要來之君王的名號。寫於主前80-40年的偽經《所羅門詩篇》(The Psalms of Solomon),曾提及大衛的後裔「看啊,耶和華,為他們興起君王,大衛的兒子」(17.23),「他(將會)從罪中得潔淨,以致他可以統治一大民族」(17.41;另參 17.26-46)。此外,《猶大遺訓》(Testament of Judah)的作者也顯示有大衛後裔彌賽亞的信念(參 《猶大遺訓》24.1及下, 17.5-6, 22.2-3)。

從《所羅門詩篇》上述的記載得知,那王會如何統治神的子民和萬國,並將「彌賽亞」這這詞跟理想的君王與國度拉上關係。這未來的王是神和全世界之間的中保:他有3方面的特質:大衛的後裔、已被主膏抹,以及得到聖靈的加力。

還有,在昆蘭文庫(Qumran library)所發現的4Q252,在詮釋舊約聖經創49:10-11之時,期盼一位「大衛的枝苗」(Branch of David;參 耶23:5-6, 33:15-17;賽11:1-6;4Q285)和公義的彌賽亞(Messiah of Justice)之出現。該處的彌賽亞跟前者是指同一位人物。4Q174同樣提及一位大衛的枝苗,把撒下7:11下-14上詮釋為這枝苗要跟律法的闡釋者一同興起(參 申18:18-19),並在末後的日子在錫安興起來,顯示他在耶路撒冷城地位的重要性,會從敵人手中將以色列拯救出來。

除此之外,死海文獻(Dead Sea dcuments)4Q252曾記載有位王稱為「偉大上帝的兒子」、「上帝的兒子」和「至高者的兒子」。他要把神的國度帶來,其征服萬國,以公義治理全地。在4Q369有一位彌賽亞色彩的人物,神立他為「祂的首生」(1 ii 6),成為「全地的君王和統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