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尼祿是第一位該撒直接大規模地、地區性地逼迫(非全國性)羅馬城的猶太人(參 F. F. Bruce, New Testament History, 1983年,頁410-411)。起因源自主後64年7月19日晚上的羅馬城大火。由於城中建築物稠密,火勢猛烈,足足焚燒了5天,把羅馬城14個地區的11個嚴重焚毀,包括整個王宮。由於尼祿一直表示,希望按自己的藝術構思重建羅馬城,當時不少人認為這場大火是尼祿為了自娛而引發。雖有證據顯示,他於起火之時不在羅馬城,但卻有人傳說見到他在宮自言自語,又陶醉地哼唱「古推羅城(ancient Tyre)被焚」的歌詞。有些羅馬人更見到即使有人救火,卻有匪徒阻止他們。
尼祿為了洗脫嫌疑,便控告基督徒,就是當日百姓一般相信的「壞分子」(塔西圖,《編年史》,15.44,115-117年間)。他迫使某些基督徒承認縱火罪名,然後下令大肆搜捕基督徒;他所施行的其中一種酷刑就是在公眾面前活 活燒死被捕者(塔西圖,《編年史》,15.44,115-117年間)。雖然塔西圖清楚指出對尼祿縱火的控訴是造的,而這些誣告甚至激發一些人同情基督徒,但他也同時指出百姓深深懷疑基督徒的品德。綏屯紐(綏屯紐,《尼祿》,16.2)沒有提及此次大火,但認為基督徒所受的逼迫,應該歸功於尼祿的其他改革。
在尼祿執政的末年,羅馬政局非常混亂,帝國經濟亦陷入危機,叛亂的事不單在猶大地發生,其他地方也受牽連;最不幸的是,尼祿竟無意處理這些問題。在主後67年這重要的一年中,他正陶醉於自己在希臘文藝舞台上的成就。主後68年,羅馬元老院正式宣佈尼祿是其敵人;不久,尼祿了斷自己的生命,享年30歲,為猶流奧.革老丟王朝(Julio-Claudian dynasty)劃上了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