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約背景

> 三位猶太巡撫

巡撫彼拉多殺害抗議水道工程的平民及鑄造刻有異教標記的錢幣

本丟彼拉多(Pontius Pilate;統治期是主後26-36年)名字的第一個字(praenomen)已不可考,而第二個字(nomen)就是「本丟」(Pontius)。後者暗示他有「塞尼阿姆」(Samnite)血統〔譯註:塞尼阿姆人是古義大利的塞尼阿姆(Samnium)國的人民〕。他的姓氏「彼拉多」(拉:Pilatus;英:Pilate),則可能意味他的祖先是軍人。他出身中上階層,是羅馬帝國的騎士。

主後26年,羅馬該撒提庇留(Tiberius)委任他為第五任猶太提督(拉:praefectus;參 P. L. Hedley, JTS 35, 1934年,頁56-58)。主後1961年在該撒利亞發現的一段碑文,證實了這個官銜。范達曼(E. J. Vardaman, JBL, 88, 1962年,頁70)認為這是彼拉多早期的官銜,後來他改稱 procurator (塔西圖及約瑟夫〔在其著作中〕都採用「巡撫」這稱號)。由於羅馬元老院在主後21年改變了政策(塔西圖,Annals 3. 33-34),彼拉多帶同妻子上任(太27:19)。

巡撫彼拉多決定猶太省內大小事務,並統領省內的駐軍(一隊〔ala,約120人〕的騎兵,4至5個大隊〔cohort,約2,500至5,000人〕的步兵)。這些軍隊長駐在該撒利亞,另有分遣部隊輪流駐守耶路撒冷的安東尼亞堡(fortress of Antonia)。此外,彼拉多能夠推翻猶太公會(Sanhedrin)的判決,亦被賦予任命大祭司的絕對權力。

按約瑟夫(Jos., Ant. 18. 60; BJ 2. 175)和優西比烏(Eusebius, EH 2.7)的記載,巡撫彼拉多有一件曾激怒猶太人的事:他徵用聖殿銀庫的錢來建造一條引水道,從40公里外引水進入耶路撒冷城(簡稱「耶城」)。當他到耶城時(可能適逢某次節期),數以萬計的猶太人示威抗議這項工程,他則命令士兵裝扮成百姓,混在他們當中,對付他們,結果大批平民被殺。學者大都認為,這就是路13:1-2所指加利利人(Galilaeans)引起的亂事(彼拉多使加利利人的血攙在他們祭物中)。如今,我們仍無法知道倒塌了的西羅亞樓(the tower in Siloam;路13:4)是否這水道的一部分。

德國神學家及古幣研究家史滔發(E. Stauffer, Christ and Caesars,英譯本,1955年,頁119-20)提到彼拉多另一件引起猶太人憤怒的事。據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的總監及圖書館館長希爾(G. F. Hill)所說(G. F. Hill, Catalogue of the Greek Coins of Palestine, 1914年),猶太巡撫曾鑄造小銅幣,在巴勒斯坦流通使用。通常這些銅幣都刻了一些自然景物的象徵圖案,如樹木或穀穗等,以示尊重十誡的第二誡(出20:4上的「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

主後29至31年,彼拉多所鑄造的錢幣,卻刻有羅馬帝國的宗教標記──占卜官的杖(lituus)和異教的奠酒盛器(patera)。這些錢幣在主後31年之後,已不再發行;大英博物館收藏了一枚彼拉多時代的錢幣,上面的杖已被他的繼位人腓力斯用棕櫚枝圖案蓋過了。不過,密索拉(Y. Meshorer, Jewish Coins of the Second Temple Period, 1967年)聲稱,腓力斯本人所鑄造的一些錢幣也刻有激怒猶太人的圖像,例如羅馬兵器的標誌突顯了猶太地被羅馬征服的事實。

〔備駐:有關本丟彼拉多的其他事跡,請參考本網站百科網之新約背景的「耶穌生平的背景」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