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約背景

> 猶太教

拉比文獻和遺蹟顯示出新約時代會堂的規模和內部結構

在主後第一世紀,哪裡有猶太人,哪裡就有會堂;新約聖經的例子俯拾皆是,例如徒13:5之居比路的撒拉米(Salamis of Cyprus)、徒13:14之彼西底的安提阿(Antioch of Pisidia);徒14:1之以哥念(Iconium)、徒17:10之庇哩亞(Berea)等。

當主後70年耶路撒冷城被毀之時,據說城內共有394間會堂;拉比文獻更指有480間之多。直到主後第二、三世紀,專供會堂使用的獨立建築物相繼建成,通常都是面向耶城的;據聞單單在那時期的羅馬城,會堂達到13多間。

主耶穌的傳道事工遍佈巴勒斯坦的會堂,例如拿撒勒(Nazareth;太13:54;路4:16)、迦百農(Capernaum;可1:21;約6:59)等。使徒保羅無論去到巴勒斯坦、小亞細亞或希臘,都可以找到會堂(如 徒13:13-43)。根據他勒目(Shabbath 11a)所說,會堂要建在高地或在周圍房屋之上;然而這做法未為巴勒斯坦的考古所證實。

據考古學家的發現,巴勒斯坦境外跟境內的會堂在規模上有很大的差別。但一般來說,每間會堂的內部設計「一般有兩道雙柱廊,形成會堂的主體,東、西翼廊則大概用作通道。柱子與柱子之間的距離很短,永不會多於9呎半(3公尺)」(A. Edersheim , The Life and Times of Jesus the Messiah, 1,頁435)。

會堂的入口處有一個可移動的約櫃,用來存放律法書和先知書的經卷。在禁食的日子,猶太人甚至會抬約櫃遊行。靠近約櫃有一座高起之處,帶領崇拜者或讀經者通常站在該處。在約櫃朝向敬拜者的前方,設有宗教領袖的座位(太23:6的「高位」),有學者認為這座位就是太23:2的「摩西的位」(Moses’ seat)。

會堂建築物的遺蹟可在休呣堆丘(Tell Hum)、納巴廷(Nebartim)及其他遺址看到,當中不少遺址反映希羅文化的風格。會堂的裝飾包括葡萄葉、七幹燈臺、逾越節羔羊(paschal lamb)和嗎哪(manna)罐子。靠近讀經臺(來:bema)的座位尊榮較大(太23:6;雅2:2-3)。邁摩尼得斯(Maimonides)說:「他們〔猶太人〕把講臺放在房子中央,頌讀律法書或勸誡百姓的人站在其上,眾人便可以清楚聽見他的話」。在會堂內男女必須分隔而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