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約背景

> 散居的猶太人

新約時代僑居羅馬城的猶太人之歷史進程

主前4年,亞基老(Archelaus)在大希律去世後,前往羅馬城確立其分封王的職位,這城就有8,000名猶太人公開反對他。主後19年,該撒提庇留(Tiberius;主後14-37年)曾徵召4,000名18至45歲的猶太人為軍兵,往撒甸拿(Sardinia)服役;可見當時在羅馬城猶太人的人數,可能接近3萬人(當時羅馬城的人口近100萬)。

除了徵召猶太人為軍兵,該撒提庇留把部分猶太人逐離羅馬城,可能因猶太人嘗試令一些羅馬人改教(卡修斯《羅馬歷史》57.18.5a),他恐怕受到文化的侵蝕,故採取激烈的行動。這次被驅逐的人不只是猶太人,也有信奉埃及宗教的和占星學的人士。即使如此,仍有為數不少的猶太人仍留在羅馬城中,而且有些猶太人被逐後不久,又陸續返回這城。

至於該撒加里古拉企圖把自己的雕像放進耶路撒冷的聖殿,這事極可能令身處羅馬城的猶太人憂心忡忡。主後49年左右,繼位的該撒革老丟(Claudius;主後41-54年)曾下令不許猶太人在會堂裡聚會,也曾再次把猶太人驅逐出羅馬城(徒18:2;參 綏屯紐《革老丟》25.4),理由可能跟猶太人受到猶太基督徒所引起的紛爭有關,也可能恐防日後需要把猶太人趕走時會引起動亂。不過,這些被驅逐的猶太人不久之後,又返回羅馬城(參 羅16:3)。

其後的10年間,在羅馬城的猶太群體似乎享有平靜的生活,某些知名人士對猶太教表示支持,包括該撒尼祿(Nero;主後54-68年)的情婦。

由於亞基帕一世(Agrippa I)是該撒加里古拉的朋友,又協助革老丟繼位,猶太人在宮廷的影響力日漸坐大。猶大地的兩次叛亂不單令羅馬城猶太人的民族尊嚴受創,更多了被擄去這城的猶太裔奴隸,並要上繳猶太人稅項。除此之外,似乎沒有記載顯示羅馬城的猶太人受到太大的改變和影響。

直至該撒多米田(Domitian;主後81-96年)統治時期,他嚴厲地向所有生來是猶太人(不管是否信奉猶太教)和所有信奉猶太教的外邦人,執行徵收稅項。他又嘗試肅清宮廷中奉行猶太教的習俗的人士,在羅馬城散播和煽動反猶太人的情緒。

散居各地的猶太僑民為保持自己獨特的文化和信仰,跟非猶太人的關係常常變得緊張。這現象從希臘和羅馬作家的著作中,常有貶低那些生活在他們當中的猶太人之描述可見一斑,包括羅馬詩人猶文拿(Juvenal;主後60-130年)和羅馬元老院議員塔西圖(Tacitus;主後56-117年)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