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約時代對死亡的看法跟現代的完全不一樣。除了視之為必經的人生階段,他們仍難免為死別而哀傷。耶穌在睚魯(Jairus)的家裡遇上那些「大大地哭泣哀號」的人,大概就是當代那些為死者專職的哀哭者了(可5:38;路8:52),因為哀哭被視為非常重要的項目。
猶太人一般都會在同一天或以最短的時間完成殮葬,大部分原因是屍體在宗教禮儀上是不潔(參 申21:22-23),也有可能跟中東炎熱的天氣有關。殮葬的方式一般會用香料、香膏和細麻布(linen)包裹屍體。殮葬需要的物品:香料、屍架、骸骨盒的設計、墳墓的種類、細麻布及送殯行列的人數是跟家人可以負擔的經濟能力,有直接的關係。
耶穌在十字架上被釘死後,由於太接近安息日,沒有足夠時間處理,只好速速埋葬其屍體。待安息日一過去,即7日的第一天(太28:1;約20:1),追隨耶穌的婦女們才用香膏膏抹耶穌的身體(可16:1-2)。
在前往墓穴之時,屍體會放在一個木板砌成的屍架上,並路途由人們抬著。屍架有符號表明死者的職業和社會地位。富裕人家的屍架一般較為花巧。若死者是年青女性的話,屍架上會有覆蓋。在拿因城(Nain)外,耶穌手按著的就是這類屍架。路7:14所記載的「槓」(bier;臘:soros)其實就是指運送屍體到墓穴的屍架了。耶穌吩咐那死去的少年人起來,他便奇蹟地坐起來並開口說話(路7:11-15)。
猶太人殮葬不是用火化形式,也不用棺木。他們先把屍體放在一塊石板上,用香料包裹好辟除腐臭。當腐化之後,骸骨被收集起來放進「骸骨盒」,再置於墓穴或山洞裡。骸骨盒一般是用泥造,長約50-75公分之間,寬30-50公分,高30公分多一點。考古學家已經發掘出數以百計的骸骨盒,不是所有都平滑無裝飾的;盒上刻有花紋或以死者名字為題的美術圖案;而骸骨盒的形狀是各式各樣都有的。
富有的人通常會有家庭墓穴,好像捐出墓穴讓耶穌的屍體得以埋葬之亞利馬太的約瑟(Joseph of Arimathea;可15:43-46)。墓穴是在磐石中鑿出來的洞穴,家中數名成員的屍體都會安放在同一個墓穴裡。在猶太人的社會,在未過世之先已為自己或親人作好安葬的安排和購置墓穴是非常常見的,他們希望藉此對死去的親人表現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