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約背景

> 猶太生活簡介

新約時代逾越節的守節形式和其筵席中食物的象徵意義

在新約時代,每位猶太男性都應該每年到耶路撒冷慶祝逾越節。甚至僑居外地的猶太人,有時也會遵守這個法例;按約瑟夫的說法,猶太人3大朝聖節期時,耶路撒冷城的人口可暴漲至接近300萬(Jos., BJ 6.425;參 徒第二章的五旬節群眾);但是耶利米亞斯(J. Jeremias)則認為合理的數字應減至18萬人(J. Jeremias , Jerusalem in the Time of Jesus, 1969年,頁83-84)。

在逾越節的頭一天和最後一天(若居住以色列以外的,則是頭兩天和最後兩天)是不能工作的,餘下的日子可作有限度的工作。在逾越節前夕,每個家庭在燭光下尋找禁戒的酵,以及小心準備(參 可14:12-16及平行經文)。在這節期的第一個晚上會進行逾越節的筵席,現今稱為seder(希伯來文字根的意思是「秩序」)。

在逾越節的筵席開始,各人側臥進膳,他們所吃的每一樣食物都富象徵意義,代表他們在埃及地做奴隸並得以脫離這被奴役和被苦害的情況。食物包括含象徵意義的烤羔羊(lamb;現代人有時稱這羊為「paschal lamb」)、無酵餅(unleavened bread;現代猶太人稱之為matzah)、苦菜(bitter herbs)、少許調味品,以及四杯定時進飲的酒。烤羔羊象徵被宰殺的羊羔;無酵餅象徵當年婦女們在逃離埃及的時候,沒有時間讓酵母發起來;苦菜象徵以色列人在埃及為奴的苦況。

按規定的洗手儀式是嚴格執行的。在第二度斟酒之前,先要清理桌子(更可能的是清理地面);接著父子(或其他可作替身的人)以對白方式追述祖先在埃及度逾越節與出埃及的故事。然後菜餚再度擺上,眾人唱出讚美詩篇的一部分,接著就喝第二杯酒和擘餅。進第三杯酒時,進行祝謝禮儀。在第四杯酒時,眾人唱畢讚美詩篇(無疑就是太26:30所記那「唱完了詩」)。

在大希律所建聖殿的末後年代,猶太人守節的情況記載於《米示拿》的《逾越節篇》內。百姓分組聚集在聖殿外院,宰殺逾越節祭牲。祭司站列成兩行;其中一行的祭司每人手持一金盆,另一行的祭司則手持銀盆。盆子用來盛接被宰祭牲的血,祭司接力式地把血一直傳到行尾,然後由最後1位祭司按祭典儀式將血灑在祭壇上。在整個儀式中有利未人唱出讚美詩篇(Hallel,詩113-118)。參加慶祝的組別通常以家庭為單位,但也可以按其他常見的關係集合成組,把主耶穌和祂的門徒連成一組的關係就是一例。

直到主後70年之前,逾越節慶祝都是在耶路撒冷城的各宅內,以小撮人的方式舉行;所吃的羊羔必須在聖殿範圍內按禮儀的要求進行宰殺。主後70年聖殿被毀,猶太人再不能那樣宰殺祭牲,逾越節又回復當初在家中進行。然而,撒瑪利亞人跟猶太人不同,他們恪守舊約北國的以色列所運用的儀式,並堅持要宰殺羊羔來過逾越節。他們又嚴格按著摩西五經的教訓,將逾越節和除酵節視為兩件事,分開慶祝。

後來,基督教教會和猶太教會堂最終分道揚鑣後。某些基督徒,特別是有猶太背景者或原先皈依猶太教的外邦人,有一段時候仍持續慶祝逾越節的習慣。但就像洗禮(baptism)取代了割禮(circumcision)一般,主餐(the Lord’s supper)最終也取代了猶太人所訂法令的逾越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