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音書的內容就是結合福音信息,以及其他有關耶穌基督生平和教導的重要資料。福音信息需要被寫下來的主因之一,就是要使福音得以快速地廣傳,這便不能單靠口傳方式了。
在古代世界裡,寫作本身已是非常昂貴的事,而文字作品只能全賴人手抄寫,可想而知那是數量有限和價值不菲。有學識的人不多,市場的需求也不大,其流傳自然相當有限。那麼福音書的需求,便要從耶穌升天以後至第一本福音書面世那30年間(使徒時代),信徒的信仰生活和心態來探討了。使徒保羅(apostle Paul)的書信大多寫於福音書之前,其中可能包括新約聖經最早的一卷:寫於約主後50年的《帖撒羅尼迦前書》。
初期信徒很可能覺得耶穌很快再回來,因為耶穌曾說過:「等不多時,你們就不得見我;再等不多時,你們還要見我」(約16:16)。有些人甚至曲解耶穌這句說話,以為信主後不需要作工(帖前4:11;帖後3:7-12),又有些人走另一極端,以為已去世的親屬會錯失了與主耶穌相遇的機會而感到哀傷(帖前4:13-18),更有些人甚至迷惑信徒訛傳主不會來或是主已經回來(帖前5:1-11;帖後2:1-12)。事實上,根本沒有人知道主耶穌回來的確實日期與時刻(太24:36-37, 24:44;可13:32-37;路12:39-40)。惟有把耶穌的事蹟寫下來,才可在祂回來之前(無論這時期比預期的是長是短)讓人依然記念。
在那段所屬「福音書面世前」的時期裡(包括耶穌還在世的日子),儘管見證人還在世,仍有很多人曾把耶穌的事蹟和教導記錄下來。聖餐(communion)是主耶穌吩咐信徒遵守的,為了記念祂救贖的死,所以教會在施行聖餐時希望能夠誦讀耶穌的說話(路22:17-20),也希望不是每一次誦讀的版本不同,寫下來便是最佳的方法。隨信主人數在羅馬帝國(Roman Empire)統治期間的加增,眾使徒(apostles)和公認的教師不可能長途跋涉去到每一個有信徒的角落去傳福音。但是,那被寫下來的福音書卻可以達成這個目標,以致能夠向群眾宣讀、供百姓反覆地閱讀、研究和背誦。
在向外邦人傳福音的過程中,設立「學校」訓練老師幾乎是必要的事,而耶穌教訓的摘要,就無可避免的被草擬出來,成為口述或書寫下來的傳授資料。我們可以想像馬太和路加這二位作者所參考的耶穌言論集(Jesus’sayings collection),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後來更有人認為,《馬太福音》本身就是在這類學校中成形的(參 K. Stendahl, The School of St. Matthew, 1968年)。
另一個原因是眾使徒已年事已高,且開始逐漸離世。雖然沒有許多確切的資料參考,傳統認為大部分使徒在主後70年已經殉道。固此,作者們需要在那些最熟悉福音的信息和耶穌的事蹟之人們辭世前,把這些資料一一記錄下來。如此一來,若有不實或歪曲的講述出現的話,那便有文字記錄去核實了。
然而,福音書需要被寫下來的原因,可能還是為了滿足初信者作教導的材料。隨著年日飛逝,許多對耶穌一無所知的初信者會出現,他們實在需要獲得和學習有關耶穌基督的基本認知及教導。那些初信者要成為耶穌的跟隨者(或門徒〔disciple〕),他們必須知道舊約的歷史和預言、耶穌的誕生、講道、神蹟、醫治、釋放邪靈,並認識耶穌的遊歷、受難、死亡、復活與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