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約背景

> 猶太教

新約聖經的祭司多次跟耶穌及基督徒起衝突

除了徒14:13所說在路司得(Lystra)敬奉丟斯(Zeus;宙斯)的祭司之外,福音書與《使徒行傳》其他有關祭司和大祭司的經文,都假設與舊約有歷史上及宗教上的連續性:例如在「好撒瑪利亞人」故事裡,經文無須解釋那位祭司的功能(路10:31),或解釋施洗約翰(John the Baptist)的父親「撒迦利亞〔Zechariah〕祭司」的任務(路1:5)。

新約聖經每次提及祭司,大部分涉及衝突的情況。按福音書的記載,當耶穌的自我宣告及使命愈來愈清楚,大祭司和一群祭司長的敵對態度也隨之加增;例如耶穌對安息日條例的挑戰(太12:1-7;可2:23-27;路6:1-5),以及耶穌斥責宗教領袖的比喻(太21:45-46)。

使徒彼得在該撒利亞腓立比(太16: 21;可8:31;路9:22)的路上認信後不久,耶穌已預告祂的受難和復活跟眾祭司長有關。在棕枝主日(Palm Sunday),眾人對耶穌的熱烈反應,與祂後來潔淨聖殿的行動(太21:15, 21:23, 21:45-46;可11:27;路19:47-48, 20:1),使眾祭司長與祂的衝突漸漸增強,直到耶穌被捉拿和受審(太第二十六至第二十七章)之時達到高峰。

《約翰福音》亦證明這類衝突的確存在(從約7:32, 7:45及11:47可知法利賽人有分於謀害耶穌的罪行;約12:10顯示祭司長的敵意集中在拉撒路〔Lazarus〕身上;約18:19, 18:22, 18:24及18:35強調大祭司該亞法在審問耶穌的重要角色;參 約19:15)。

直到使徒時代,耶穌的死和復活並沒有解決祂與猶太宗教領袖之間的衝突。眾使徒論耶穌復活的見證,使撒都該人加入了祭司長及其他聖殿職員對抗的行列(徒4:1, 5:17)。大數人掃羅(Saul from Tarsus)計劃在大馬色迫害基督徒的事件上,祭司顯然介入和正式批准(徒9:1-2, 9:14)。

在以弗所(Ephesus),數名想模仿使徒保羅施行神蹟的、並「遊行各處,念咒趕鬼的猶太人」被稱為「猶太祭司長士基瓦〔Sceva〕的7個兒子」(徒19:13-14)。當保羅在尼比達猶之兒子大祭司亞拿尼亞(Ananias ben Nedebaios;任期大概為主後47-58年)面前受審,這大祭司也在羅馬巡撫(腓力斯Felix和非斯都Festus)面前控告他(徒24:1起, 25:1-3)。使徒保羅與祭司們之間的關係,從信主前他們聯手對付基督徒,轉變到信主後,他與基督徒要逃避追殺,可算是他信主後生命改變最清楚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