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約背景

> 耶穌生平

施洗約翰是否屬於愛色尼派的議論及其出現的神學意義

施洗約翰的生平就像耶穌的生平一樣,中間有很多空白的地方;新約聖經只形容他穿著駱駝毛的衣服,腰束皮帶,吃蝗蟲與野蜜(太3:4;可1:6),常在猶太曠野傳道。有些學者認爲施洗約翰是愛色尼派的成員,因為昆蘭遺址是愛色尼派(Essenes)成員的聚居地,昆蘭社團的「團規指南」(Manual of Discipline)道出的使命:「當這些人 (12名平信徒和3名祭司,都是會衆的領袖) 仍然在以色列時,他們要遠離剛愎的人;他們的目標是要『進到曠野,預備道路』。這也是聖經的命令:『在曠野預備道路……爲我們的神修直祂的路……』」(Manual of Discipline, viii. 14)。

這跟猶太裔史學家約瑟夫(Josephus)所紀錄愛色尼派的誓詞,以及施洗約翰傳道常引用的賽40:3的經節(太3:1-3;可1:2-4;路3:2-4;約1:23)一樣。所以,夏勒 (Duncan Howlett) 也認爲施洗約翰是愛色尼派的成員,不過他採取一個較爲開放的態度去傳道。夏勒說:「施洗約翰成爲一個傳敎士,而且可能試圖把愛色尼派的工作推展成爲宣敎運動,這樣做是把愛色尼派的思想倒轉過來;愛色尼派最初的目標,是要退到曠野,在那裡預備主的道」(Duncan Howlett, The Essense and Christianity, 頁134-135, 137, 142及以下)。

事實上,以上的說法不能證明施洗約翰曾屬於愛色尼派或昆蘭群體。一方面,在主後第一世紀的巴勒斯坦有不少派系出現,即使那些派系的典籍文獻內容跟施洗約翰的有相似的地方,但從整個歷史角度看,約翰無論在信息或職責上都比愛色尼派或昆蘭群體超卓得多。

另一方面,那催使施洗約翰出去「為主預備合用的百姓」(路1:17)的,乃是嶄新的動力;即或他曾經與任何愛色尼派的成員或同類團體有聯繫,他的先知職事也一定意味他與這些團體脫離了關係。約瑟夫的話指出,施洗約翰「是一好人,他吩咐猶太人要有德行、彼此公平對待、向神敬虔、藉著洗禮聚集一起」(Josephus, Ant. 18. 117)。由此可見他有心使以色列的餘民成為獨特而可辨認的一群人。先知的靈臨到施洗約翰身上之後,他便以呼籲全國悔改的傳道者身分迅即名聞遐邇,引領許多聽眾認罪悔改,並為他們施洗。

耶穌評價施洗約翰為舊約聖經瑪4:5-6所應許的先知以利亞(Elijah),他在「耶和華大而可畏之日」的前夕來了,完成復興的工作(可9:13;太11:14;參 路1:17)。耶穌也看他為先知傳統中最後及最大的一位:「律法和先知到〔施洗〕約翰為止,從此神國的福音傳開了」(路16:16)。因此,他個人雖然偉大,無可凌駕,卻(就特權而言)比神國裡最小的還不如。

不過,施洗約翰的施洗活動為日後使徒的講道提供了一個起點(徒10:37, 13:24-25;參徒1:22及可1:1-4)。他的事奉具很重要的神學意義,由律法和先知的時代過渡至天國臨在的時代,正是以施洗約翰的出現為分界線(太11:11-13),而耶穌的傳道是在他下監後才展開的(可1:14)。這標誌著舊約職事的結束,新約職事的開始。在福音書裡,施洗約翰被處決的經過亦好像預示了耶穌的受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