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約背景

> 猶太教

會堂成為猶太社群聚會、敬拜和文化交流的主要場所

在波斯王古列二世諭準被擄的猶太人可歸回故地,但依然有很多人寧願留在異邦生活(按典外文獻的記載);這或許可以證明會堂發揮了其維繫信仰的功能。後來,猶太人開始遷移到世界其他的地方,尤其是埃及、希臘,以及今天的土耳其(Turkey)和俄羅斯(Russia)等地方。

儘管會堂永不可能取代耶路撒冷聖殿的地位,猶太教那獨特色彩的展現力卻勝過其他猶太人的組織。猶太人的宗教領袖把「我還要……暫作他們的聖所」這經節(結11:16;另參 結20:1),解釋為「分散於普世的以色列人中的會堂將成為小型的聖所,代替失去了的聖殿。」

事實上,會堂能夠讓分散各地的猶太人敬拜神和學習詮釋律法;祈禱和頌讀妥拉就取代了獻祭的位置,而文士有時代替了祭司。梅尼斯(A. Menes)指出:「每逢安息日(Sabbath)和聖日,被擄的〔猶太〕人強烈感受到失去聖殿之痛與嚴肅的獻祭儀式的終止……會堂……成了聖殿的代替品。……會堂孕育了一種新的社交和宗教生活的模式,亦建立了一個普世的宗教體的根基。有史以來,猶太的一神主義首次得到解放,它的宗教活動從此毋須再局限於一個明確指定的地方。」(A. Menes, 'The History of the Jews in Ancient Times', The Jewish People, 1,頁78-152)。

時至今日,會堂仍是猶太教主要的機構,也是猶太社群聚會、敬拜和文化交流的主要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