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約背景

> 希羅宗教

犬儒學派主張克己苦修的生活形態和主題以而兩者亦被拿來跟使徒保羅作比較

犬儒學派(Cynicism)源自主前第四世紀的希臘,創始人是安提西尼(Antisthenes;主前445-365年),可能當代人不能理解和接受他的行徑,所以他被冠以「犬隻」的名號(cynic;臘:kyon,即指「犬」)。後來仿傚或信奉他的信念者就被稱為「犬儒」。

犬儒學派相信天賦和自然的事物是理所當然的,即使在公共場所進行也不會不雅。此派認為自足的生活必先有簡樸的生活形態;而自足的心靈必先摒棄傳統習俗和情緒。犬儒學派強調要克己苦修心靈,鄙視一切外在生活條件和傳統習俗,對財富權勢更嗤之以鼻。

這派崇尚自然和美德的生活,認為人類不需要依賴外在的物質和習俗規條去生活,甚至認為「智者」是那擁有萬物之神的朋友,而朋友的物件是共同享有的,乞討的行徑只是要回他們自己的東西而已(Pseudo-Crates, Epistle 10, 引自E. Ferguson, Backgrounds of Early Christianity, 1993年,頁329)。

此外,犬儒學派反對宿命的觀點,不忍受傳統宗教的教義和規條,認為需要透過努力修煉才能達至美德的境界。雖然他們所傳播的生活形態和心靈的釋放,可以安慰許多在希羅世界中被生活壓迫的人,可是卻招來更多責難和排斥。這派的哲士經常為了顯明他們的「與眾不同」,便故意在言語和行為上表現得粗鄙下流。享負盛名的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Socrates;主前469-399年)曾這樣批評他們:「透過你外衣的破洞,我可以看出你的驕傲來」,這可說是對犬儒學派極之貼切的評語。

在新約時代,犬儒學派哲士經常到處流浪,以最基本的衣著、杖、行乞的袋去傳播其學說和哲理;而使徒保羅的宣教模式與修辭風格,就被第十九和二十世紀的新約聖經學者認為跟犬儒學派相似。當代作者以一個假想的對象作公開的辯論和演說,被稱為「哲辯」(臘:diatribe),那些學者以《羅馬書》(book of Romans;羅2:1, 2:3, 6:3, 6:16, 7:1, 9:19, 11:19)為例子。然而,又有學者在90年代推翻這個理論,理由是「哲辯」乃當代日常的修辭方式,並非犬儒學派所獨有。

另外,有學者主張從《使徒行傳》和保羅書信所顯示,保羅是周遊四方的宣教士,而其書信喜用的「運動」(林前9:24-27)和「作戰」(林後10:3-6)之主題,跟犬儒學派的生活方式和主題有相同的地方。至於保羅在宣教中所受的困苦(林前4:9-13;林後6:3-10)和辛勞(帖前2:9;帖後3:8),就更有犬儒學派那刻苦的味道。

事實上,我們不能排除某些犬儒學派的思想和生活給早期的信仰群體帶來麻煩和問題,保羅書信中的勸勉和責備,有部分可能是反映當時犬儒學派的放任行徑;所以我們不能以偏概全說成這派對初期基督教的傳播有正面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