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約背景

> 猶太教

猶太教思想能歸於一致的要素

經過那許多的歷史事件和變遷之後,猶太教思想仍能夠歸於一致是因以下的數個要素。

第一和第二個要素是猶太人與神的關係,以及他們感到自己在世界歷史中的獨特地位有關。他們所信的獨一真神跟他們立約,而被擄往異邦的最大原因,他們認為那是自己犯罪的懲罰,特別是以其他神明代替耶和華的罪(《馬加比貮書》6.12-16)。這被擄經歷亦迫使他們明白在列強中是多麼渺小,亦深切地感受到神揀選了猶太人,卻沒有揀選世界上強大的國家去作真理的傳承者。

這讓他們覺悟在失敗過後,更需要委身去完成神所給的使命。猶太民族的獨特之處在於,他們敬拜這位獨一的真神,而祂在啟示中揀選了猶太人作祂的子民。結果,即使要付上生命的代價,他們永不會再容許自己拜別國的偶像或神明。

第三個要素,就是神乃是全宇宙列國的神,但祂卻把猶太人放在巴勒斯坦地,作他們永遠的居所。猶太人致力保衛耶路撒冷,因為他們相信耶城是唯一敬拜獨一真神的地方。雖然巴勒斯坦在新約時代被羅馬帝國佔領和統治,猶太人一致認為神必會為這被選之地採取行動,但在何時、以甚麼形式,他們的看法卻各有不同。

耶穌的教導超越了狹隘的民族主義,神尋找的是那些合宜的心靈去敬拜的人,而不是只在合宜的地點敬拜的人(路21:5-6, 21:20-24;約4:21)。施洗約翰忠告猶太人,要是他們只持著自古以來的血統和特權,就不會再獲任何益處;神若要的話,祂可以從沙漠的石頭中興起亞伯拉罕的子孫(路3:7-8)。

第四個要素是彌賽亞(Messiah)的盼望。新約時代的猶太人相信神會差遣一位彌賽亞打敗羅馬人,並帶來一個普世和平的時代,以耶城為世界的中心。至於「誰是彌賽亞」、「彌賽亞怎樣推翻異族的政權」等問題,有人認為需要用暴力解決,也有人認為會以比較屬靈的方法達成。在迷亂中曾出現若干虛假的彌賽亞,領人到曠野裡去等候「神那決定勝負的介入」,但最終他們只等到被人了結自己的生命(參 徒5:35-37, 21:37-38)。然而,這彌賽亞的盼望並沒有消失,神必會守祂的諾言。

第五個要素是猶太人的會堂,特別對於住在巴勒斯坦以外的猶太人,就是那些被擄回歸之後散居各地的猶太人(或叫作diaspora)。儘管居所遙遠,這些散居各地的猶太人不能常常到耶路撒冷的聖殿敬拜或守節期,又接納當地的語言和文化,但他們會透過會堂來維繫敬拜的生活,又藉著會堂敎導孩童有關律法和猶太教的傳統。在各個城鎭裡都有猶太人的聚居地,人數多寡不一,有些城鎭像亞歷山太和安提阿(Antioch)那麼衆多,也有少如腓立比(Philippi)的猶太人,還未有足夠的力量去建立一間會堂(徒16:13, 16:16)。

此外,妥拉、聖賢的傳統和聖殿也是團結大多數猶太人的要素。猶太人是按著成文的妥拉(Written Torah)和口傳律法(Oral Tradition)而生活。聖殿設有完善的祭司制度和定期的禮儀,因而成爲猶太人敬拜的中心;它亦是一座他們引以為榮的建築物(可13:1),連羅馬人也尊重猶太人對其委身和在殿中的敬拜。很多猶太人更在主要節期從外地前往聖殿朝拜;按照約瑟夫的記載,在該撒尼祿(Nero;主後54-68年)統治時的一次逾越節(Passover)中,約有270萬猶太人前赴耶路撒冷 (Jos., Wars of the Jews 6.20.3.)。羅馬人有時甚至幫助猶太人執行防止外邦人污穢聖殿和保護進入殿中的猶太人的律例。耶穌在潔淨聖殿一事曾說:「你們拆毀這殿,我三日內要再建立起來」(約2:19),這引起猶太人極大的憤怒,因為對聖殿講不敬的說話,在他們而言是等於冒犯神。

不過,猶太敎中仍有些並未完全效忠聖殿的人。庫爾曼(Cullmann)根據昆蘭古卷(Qumran manuscripts)的記載,指出在沙漠中的猶太敎徒,他們的敬拜方式和對律法的遵從,有異於其他猶太敎徒;或許他們漸漸被異邦的宗教和文化所影響,似乎沒有理會正統的猶太敎。約瑟夫曾記載,早在主前第二世紀初,一些接受異敎思想和生活方式的猶太人已經存在。他們只粗略地遵從律法的要求,有些人甚至摒棄猶太敎徒的外在表徵,完全跟外邦人認同。

總而言之,猶太人的歷史獨特性、絕對獨一神論、耶路撒冷的聖殿、彌賽亞的盼望、對妥拉的遵行和順服,以及會堂的興起,這種種要素均使到猶太教的核心思想得以保持其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