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約背景

> 猶太教

從所羅門時代到巴比倫人攻陷耶路撒冷期間第一聖殿的歷史發展

第一聖殿的建築工程,所羅門僱用一個推羅人(Tyrian)來負責,又起用腓尼基(Phoenicia)的工匠(王上5:10, 5:18, 7:13-14)。現存的腓尼基或迦南(Canaan)的手工製品中,很容易便找到跟聖殿相似的設計。在俄隆提斯(Orontes)的泰納堆丘(Tell Tainat)出土,來自主前第九世紀的細小神龕(shrine),就跟第一聖殿的平面圖非常相似。這神龕同樣有3個房間、內殿的祭壇和廊子裡的2根柱子,不過這2根柱子是用來支撐房頂的(參 R. C. Haines, Excavations in the Plain of Antioch, 2, 1971年)。

在夏瑣(Hazor)出土的一所青銅器時代後期的神龕,亦分為3部分,在石層之間亦穿插木條(Y. Yadin, Hazor, 1972,頁1689-91;參 王上5:18, 6:36)。在整個古代東方出土的許多象牙雕板(來自王宮的牆壁或陳設品),均屬腓尼基人的作品,主題往往取材於埃及。最常見的有花卉、棕櫚樹(palm)和帶翼的獅身人面像(sphinxes),這些雕刻無疑跟聖殿的雕刻相似,並且正如聖殿的鑲板一樣,都貼上精金和鑲有彩色的寶石。

所羅門收集在聖殿中的寶物,在他兒子猶大王羅波安(Rehoboam)執政期間(約主前926-910年)被埃及王示撒(Shishak)搶奪一空(王上14:26)。後來的君王,甚至包括曾裝飾聖殿的猶大王希西家(Hezekiah;王下18:15-16),都用那些寶物去換取盟友(如 王上15:18的猶大王亞撒〔Asa〕),或納貢以收買侵略者(王下16:8的亞哈斯〔Ahaz〕;約主前743-728年)。拜偶像的君王將迦南神龕的裝置安放在聖殿之內,包括異教神祇的象徵物(王下21:4, 23:1-12);而當亞哈斯臣服於亞述王提革拉毘列色三世(Tiglath-Pileser III)時,也以外邦的壇取代洗濯盆(laver;王下16:10-17)。

到猶大王約西亞作王期間(約主前641-610年),即聖殿建成後第三個世紀,聖殿需要作大規模的修葺,這項工程的經費要從敬拜者的奉獻中籌措(王下22:4)。主前586年,聖殿遭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Nebuchadrezzar)掠奪和洗劫(王下25:9, 25:13-17)。不過就算聖殿被毀後,仍有外地人到那兒獻祭(耶41:5),可想而知,聖殿在猶太人心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