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約背景

> 政治局勢

羅馬共和國晚期的內部鬥爭

「羅馬共和國」(Roman Republic)的政府是以人民選出他們的領袖。主前二世紀後期,希臘、小亞細亞(Asia Minor)和今天歐洲許多地區已被羅馬征服。主前63年,羅馬軍隊由龐培(Pompey)將軍率領而佔據巴勒斯坦(Palestine)地區。在耶路撒冷(Jerusalem)被攻佔後,龐培竟闖入聖殿的禁地至聖所,猶太人為他的狂妄行為而震怒。這事形成日後法利賽人(Pharisee)寧願擁護該撒(Caesar;另有譯作「凱撒」)家族的禍根。自此,猶大地一帶成為羅馬共和國所管治的敘利亞省(Syria)的一部分。

不過,羅馬共和國的政局相當不穩,猶流該撒(Julius Caesar)與龐培的內部鬥爭白熱化。主前48年,龐培遭受刺殺,許爾堪二世(Hyrcannus II;主前63-43年)和他的將軍安提帕特(Antipater;即大希律的父親)變節向該撒投誠;甚至派遣補給軍隊到埃及(Egypt),以示友好。該撒為了作出回報,不僅恢復耶路撒冷敬拜的群體慣有的權益,更賜予各項特權,例如把約帕城(Joppa)再次歸給大祭司(High Priest)管治、認定許爾堪二世為大祭司,以及封他為專治猶太人事務的提督(ethnarch)和羅馬政府的盟友。安提帕特則獲世襲的羅馬公民權,成為猶大地的巡撫(procurator)。

自此,宗教活動變得較為自由,而羅馬政府不再局限猶太教的發展,也不再禁制猶太人會堂(synagogue)的社區和宗教活動。可是,任何政治活動仍受羅馬政府的監管。基於這架構的重整,安提帕特的巡撫地位日益超群,他把治權分授兩位兒子:費沙奧(Phasael)和大希律(Herod the Great)。

正當大希律準備鞏固自己的勢力,安梯古納斯二世(Antigonus II;主前40-37年;「哈斯摩尼阿」〔Hasmoneans〕家族最後的成員)跟帕提亞人(Parthians;古波斯國的後人)聯合攻擊猶大地巡撫安提帕特,趕走許爾堪二世,佔領整個巴勒斯坦地區。結果,安提帕特和費沙奧相繼被殺,幸好大希律及時逃往埃及。

後來,他獲得安東尼厄斯(Antonius)和屋大維(Octavian;後來的亞古士督〔Augustus〕;路2:1)兩位羅馬領袖的支持。主前40年12月,羅馬議會正式封大希律為「猶太人的王」(king of Judea;路1:5),並要負責把安梯古納斯二世逐出耶路撒冷。主前37年,他在羅馬軍隊的幫助下完成這任務,掌握了整個地區的控制權,不須向巴勒斯坦原來隸屬的敘利亞省交代,直接向羅馬負責,為哈斯摩尼阿王朝劃上了一個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