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約背景

> 猶太教

羅馬帝國時代希律聖殿的始末

直至大希律統治的時代(主前37-4年),耶路撒冷的聖殿經歷第三次重大改變。大希律為討好猶太人,表明自己是猶太人的王,並非為榮耀神而決定重修第二聖殿;但猶太人總是希望回復昔日第一聖殿的榮耀。

大希律保留了自所羅巴伯存留下來的第二聖殿,再按照當代希臘式的建築設計把它完全翻新,並擴大那聖殿所立的平臺。他非常小心地施工,避免褻瀆聖地,甚至訓練了1,000名祭司作建殿的石匠。

據學者估計,這項工程可能於主前20/19年開始,主要的結構大約在主前9年完成(Jos., Ant. 15.385-387),但整項工程要到主後64年方完成。不過,按照新約聖經的約2:20,這項工程為期46年,乃是指這項工程在大希律死後仍繼續進行,後世稱之為「希律的聖殿」。

希律聖殿圍牆內的外院西北角,安東尼亞碉堡(fortress of Antonia)高聳於周圍建築物之上,那裡是巡撫駐守在耶路撒冷時的住處,駐軍可利用那兒的高地勢隨時平定任何發生於聖殿的動亂(參 路13:1;徒21:31-35)。據悉大祭司的袍子亦貯藏在那裡,作為順服羅馬帝國的象徵。

在圍牆內有門廊圍繞聖殿的外院,文士常常在這些門廊間教導學生和辯論(參:路2:46, 19:47;可11:27);新約時代的商人和兌換銀錢之人亦在這裡擺放攤子做買賣(約2:14-16;路19:45-46)。聖殿本身由3個院包圍,由裡至外分別是祭司院(Court of the priests)、以色列人院(Court of the Israelites;只淮男性進入)、女院(Court of the women)及外邦人院(Court of the Gentiles)。

在略高於外邦人院之處有攔杆圍著,有兩塊銘刻上以希臘文和拉丁文寫成的警告:冒險闖入的外邦人,一切死傷皆與人無尤。至於新約聖經徒3:2提及的「美門」(Beautiful Gate),可能就是東面出入口那哥林多式(Corinthian style)的銅門。

希律的聖殿不單是耶城中,更是全以色列中最宏偉的建築物,它被發現在現今西牆的鞏土石,最長的有40尺,在東牆有一塊石頭重量超過100噸。猶太裔史學家約瑟夫曾記載,用作裝飾的精金之多,在太陽反照下難以睜眼。

然而,在整項聖殿重建工程完成後不久,在主後66年「第一次猶太人叛亂」爆發了,羅馬軍隊於主後70年平亂時拆毀了大希律的聖殿;正如「提多拱門」(Arch of Titus)上的雕刻所顯示,羅馬軍隊把殿內的金燭臺、擺放陳設餅的桌子和其他物品都帶到羅馬城(Rome)去。自此,聖殿就再沒有被重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