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約時代的猶太人是活在羅馬帝國(Roman Empire)的統治之下,亦代表著羅馬共和國(Roman Republic)的獨裁式統治的結束,從主前31年至主後395年的期間,羅馬帝國的勢力不斷擴展。羅馬的王位不是世襲而是欽選的。「該撒」(Caesar;另有譯作「凱撒」)這名稱原本專指猶流該撒(Julius Caesar;任期為主前49-44年),是這個家族的名稱。猶流該撒沒有兒子,正式後裔只有女兒Julia(母親是Cornelia),至於埃及的那位「小該撒」(Caesarion;母親是克麗奧珮他七世〔Cleopatra VII〕),則無人可確認其血統,況且羅馬人不會接受從藩屬國埃及來的人作首領。
因此,猶流該撒去世前已立下遺囑,把權位傳給養子奧大維(Octavian;即日後的「亞古士督」〔Augustus〕)。其實,奧大維的母親荻雅(Atia)是猶流該撒之妹猶利亞(Julia)的女兒;換言之,猶流該撒是奧大維的「舅公」。猶流該撒對帝國既建樹良多,奧大維又十分珍惜其養子的身份,所以他取了猶流的姓氏。故此,「該撒」的字義是「可敬畏的」、「尊貴的」,逐漸跟「王帝」拉上關係,不少書藉與聖經譯本都把「該撒」譯成「王帝」或「皇上」。
嚴格來說,羅馬體制不是君主制(monarchy),乃是元老制(拉:principate),奧大維和提庇留從未自稱「王帝」(拉:imperator),只自立為「首席元老」(princeps)、「最高領袖」或「執政官」(consul),而「王帝」這稱謂絕少來自官方。不過,一般官方文獻多以「該撒」,或以其最高宗教領袖的稱號,即「最高教長」(pontifex maximus)來稱之;只會是第三者或現代人對「該撒」較為籠統的稱呼。
亞古士督在位期間,羅馬帝國的政制正踏入一個歷史性的轉型期。雖然他儘量保留共和國的憲法精神,卻實則以君主的身份統治全國。當時的羅馬元老院(Senate)發生反對的聲音,不滿他們的實權被剝削,又認為那是政治式的包裝,最終決策權始終掌握在一人手裡。不過,亞古士督的貢獻遠遠化解了某些保守派人士的憂慮,因此新舊政制的過渡異常順利。該撒家族屬猶流這支系是從亞古士督得勝開始,直至尼祿去世才終結。該撒家族成員的統治年份如下:
從以上列表,歷史家把羅馬帝國再細分為不同的王朝:
羅馬貴族的「家庭」(臘:oikia;拉:familia)是包括他的僕役;這主要是指他的奴隸(slaves),但大概也包括他的釋奴,後者雖是解放了的自由人(freedmen),但在前度主人的保護下仍有一些當盡的義務。他們的責任劃分得十分仔細,諸如家中一切雜務,專業上的責任(醫藥、教育等)以及商業、文學和書寫上的協助等。
對於該撒來說,他們在政治上永居領導的地位,他們家裏的人因而相等於近代的政府官員,幾乎在帝國每一方面都能提供專家。由於這些「家庭成員」多是奴隸出身,又因該撒對東面領土的職責,該撒的「家」便大部分是由希臘人與東方人(Oriental)組成。因此,新約時代的羅馬信徒中,不乏該撒家裏的人,這是不足為奇的(腓4:22)。
〔註:以上或其他文章的粗體名字代表本網站會使用的中文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