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約背景

> 羅馬帝國兩大家族

革老丟驅逐所有羅馬城的猶太人出境的前因後果

按新約的徒18:2的記載,該撒革老丟曾下諭令把所有在羅馬城的猶太人驅逐出境。現嘗試追尋此諭令背後的前因後果。

自希臘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統治期約主前336-323年)的時代,以他命名的亞歷山太城(Alexandria)已有許多猶太人居住。及至多利買王朝(Ptolemaic dynasty;主前305-30年)的時代,城中的猶太人組成「團體」(臘:politeuma),並跟當地的原居民建立了友好的關係。

當羅馬政府接管此城後,大概因為羅馬領袖和百姓一直不能忘記安東尼厄斯跟埃及王后克麗奧珮他七世的戀情,以及他們對當時的奧大維(亞古士督)的計謀,羅馬政府明顯處處敵視原居民;卻偏愛猶太人。單在埃及,猶太人的數目已超過1,000,000。自此,亞歷山太城的猶太人利用這難得的機會來鞏固地位,導致在那些原居民中營造出一種「反猶太人」的氣氛。

在主後40年,這氣氛更高漲,當地的羅馬執政官弗拉克斯(Flaccus)受那群仇視猶太人分子的拉攏,取消猶太人原有的團體權利,又規限他們在城中可居住的地區,甚至燒毀猶太人的會堂(synagogue),迫他們吃豬肉(猶太人遵守利11:4及11:7的律法,不吃豬肉),又企圖把雕像放在會堂裡。這些行徑導致弗拉克斯被羅馬政府革職和放逐他方,可是紛爭仍未解決,當地暴亂頻生。

直到主後39至40年,新任的執政官安排亞歷山太城原居民與猶太人,雙方派出使者親自向羅馬政府申訴和解釋暴亂之事;可是,那位不學無術的該撒加里古拉,卻未有謹慎處理。結果,要待革老丟登位後,他立即調查各樣舊有的資料,然後寫信給亞歷山太城的原居民,告訴他們不追究暴亂之事;他又重新確定猶太人在該城的地位和身份,並承認加里古拉實在是處理不當,雙方的紛爭才得以解決。

既然如此,為甚麼革老丟於主後49年左右仍要把所有猶太人逐出羅馬城?按歷史學家綏屯紐的記載:「由於猶太人受到『基里拉斯』(拉:Chrestus)的煽動,一直在鬧事,所以革老丟就把他們統統從羅馬城境內趕了出去」(綏屯紐,《革老丟》25.4)。當時的希臘語Christos 與拉丁語Chrestus 兩個字的發音沒有分別,每當翻到拉丁語時很容易以來替代,所以那位Chrestus 大有可能是指「基督」。在提庇留任期間(主後19年),羅馬政府曾下令全部猶太人撤離羅馬城,亦把4,000名猶太人充軍,因為有4名猶太人欺騙了某名富商大筆金錢,觸怒了羅馬政府。不久,很多猶太人又返回羅馬城。

及至革老丟在位第一年(主後41年),第三世紀的史學家狄奧卡修斯(Dion Cassius)如此寫:「當(羅馬城的)猶太人的數目又不斷增加,惟恐日後需要把他們趕走時會引起動亂,政府禁止他們按慣常的生活方式聚會,但卻沒有驅逐他們出境」(卡修斯,《羅馬歷史》60.6)。卡修斯所強調的「又」字,是回應22年前另一次的驅逐出境。故此,綏屯紐所指的「煽動」代表著羅馬城的猶太人對當時的羅馬社會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力。但是,從主後41年至49年間,基督徒的福音工作非常活躍,可能惹起非猶太人的反感,但我們可以肯定,這必會引致猶太裔或非猶太裔的基督徒跟非基督徒猶太人之間的紛爭

革老丟這項諭令在甚麼時候被取消,或在他還在世時已經漸漸地失效,我們無法得知,但猶太人卻慢慢地返回羅馬城。按學者估計,居住在羅馬城的猶太人,在使徒保羅時代(生於主後5-10年間;卒於主後65-67年間)約有40,000至60,000名之多。新約聖經的《羅馬書》表示出羅馬教會明顯非常興旺,以致作者在開首形容羅馬城基督徒的「信德傳遍了天下」(羅1:8),而且當中的非猶太人或許較猶太裔基督徒還多(參 羅11:13, 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