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文化

> 節期

住棚節(SUCCOT)

字面含義是「棚子」或「茅草屋」。它是為期七至八天的節期,從猶太曆提示黎月十五日展開慶祝,相當於陽曆的九月底或十月初。

住棚節是農業節日,慶賀秋天的收成,因而也被稱為「收穫節」(Chag Ha’asif)。住棚節源自以色列人當年飄流曠野的日于,一百到他們爾後定居應許之地,每年的秋收時光,猶太人總會住在搭蓋於田園中的小棚子或茅草屋裡。

為了懷念先民的足跡,體會他們昔日的曠野之旅,紀念秋收,以及慶祝住棚節,猶太人會搭蓋結構脆弱的小棚子或茅草屋(succah)。住棚節期間,猶太人習慣在棚子裡用餐並會客,有些人甚至每晚都睡在棚子裡。

這種棚子不過是臨時性的建築。它必須堅固到可以持續整個節期,卻又必須簡單精巧到無法作為長期住所。這種棚子的屋頂是用樹枝及葉子搭建而成,以致從屋頂的縫隙可以看到白日的太陽與夜間的月亮。星辰。棚子裡常塞滿各樣的水果、蔬菜、其它豐收的農作物、以及孩子們製作的飾物。

節慶期間,猶太人會在宗教儀式中使用兩樣禮器,並將它們置放在棚子裡。首先是鑲著柳條與桃金壤葉的棕樹枝(lulav),另一樣是酷似檸檬的香摧果(etrog)。這棕樹枝與香梅果被合稱為「四類」(arba’ah minim)。傳統上認為,加上柳條與桃金壤葉的棕樹枝象徵了猶太人的堅忍毅力,而香櫞樹則象徵了猶太人的善良。另一種更值得採信的解釋則提到,棕樹枝與香櫞樹自古以來是富庶的象徵,猶太人在豐收時節向上帝獻上感恩,並祈求祂來年繼續賜下豐富農產時,會使用這兩樣禮器。

在住棚節晨間崇拜儀式誦讀特別祝辭的那一刻,猶太人會將棕樹枝與香櫞果綁在一起,向著四面八方揮舞。這個動作提醒人,萬福本源的上帝無所不在,充塞天地之間。

住棚節的頭一或頭兩天(因當年流放異鄉的猶太人後來將住棚節期增加了一天)是「完全好日子」(full Yom Tov),其閒有許多要遵循的集會與特殊規矩。在會堂的宗教儀式裡,猶太人除了進行棕樹枝與香櫞果的祝辭外,還會集體揮舞著棕樹枝與香櫞果繞行會堂,一邊唱著讚美上帝的頌歌(hosha’not)。此外,在會堂儀式中還要誦讀讚美上帝的詩篇「哈利爾」(Hallel),以及選讀回應節慶主題的《妥拉》經文。

「中間日」(Chol HaMo’ed;視整個節期的實際天數,「中間日」共五或六天)被視為「半個節日」。在「中間日」時,雖然節慶照常進行,每日的宗教儀式也增加包括「讚美頌歌」(hosha’not)與 「哈利爾」(Hallel)在內的特別禱文,而且百姓們繼續在棚子裡飲食起居,但人民已恢復到平常的日常作息,不用操心在「完全好日」裡才需遵守的慶典與現範。

不管是落在「好日子」或「中間日」,每次的住棚節期都至少會碰到一個安息日。在住棚節安息日的崇拜儀式中會誦讀《希伯來聖經》的《傳道書》,以突顯上帝的權能、人類在宇宙中之定位,以及存在的終極意義等主題。

當古代猶太人仍照著《希伯來聖經》的記載,遵守七天的住柵節期時,第七天被稱為「偉大的和散那」(Hoshana Rabbah),意即「偉大的讚美」。在這天,猶太民會大聲地讚美上帝,並拿棕樹枝拍打地面(可能依舊是象徵罪的揚棄,藉此在整個從猶太新年延續至這一天的節期尾聲作一了結)。「偉大的和散那」是住棚節期最後一天,並因擁有「完全好日子」的慶典而地位崇高。

不過,《希伯來聖經》又將住棚節期加上一天,稱作「集會的第八天,( Shemini Atzeret),作為整段節期的句點。等時間一久,這第八天正式成為住棚節的最後一天,被賦予「完全好日子」的各種儀典。至於「偉大的和散那」則降格成為「中間日」。

在「集會第八天」的宗教儀式中,會增加一則稱作「求雨」(Tefilat Geshem)的特別禱文。對住在以色列地的猶太人來說,這則禱文象徵著祈求豐收,因為以色列地的冬作仍需要雨水的澆灌。對住在以色列地境外的猶太人來說,求雨禱文則使他們與以色列地及它的需要建立起緊密的連結。如今,「集會的第八天」除了增添因應節期的一些特別禱文之外,還會誦讀「紀念禱文」(Yizkor prayer)。

以上是住棚節節慶內容的梗概(承認「偉大的和散那」和「集會的第八天」這兩天節期的,大都是傳統上慶祝兩個「完全好日子」的異鄉猶太僑民)。唯一例外的是,在誦讀《妥拉》的一年循環表正式確立後(大約在西元三世紀左右)猶太人又將住棚節期加上一天,稱作「西姆哈斯《妥拉》節」(Simchat Tora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