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面的含義是「登高」(或「上行」),代表走到會堂的講壇上,為著《妥拉》的誦讀來唸誦頌讚禱文。
每當在猶太教儀式中誦讀《妥拉》時(星期一、星期四與星期六晨間儀式,及星期六下午、節期的早晨、贖罪日下午,與其它禁食日的下午),該次的《妥拉》誦讀流程會被分成數個段落。這些段落稱作「阿利亞」(意思是「登高」),因為每一段進行時,會有一個信徒被點名走上講壇(called up to the Torah),在該段落《妥拉》誦讀的前後吟誦頌讚禱文。由於這樣,上到講壇去並吟誦頌讚禱文(亦即吟誦「祝禱」、「祝辭」或「頌辭,)的舉動被稱作「阿利亞」。
按照傳統,第一次的「阿利亞」要由祭司的後裔 (Kohen) 負責,第二次的「阿利亞」要由血統上身為祭司助理的利末人來負責,剩下的「阿利亞」則由其餘不隸屬祭司或利未人階級的以色列人來負責。
字面的含義是「散會」或「終結」,指最後的「阿利亞」祝禱。
在包括安息日、猶太新年與贖罪日在內之節期的晨間儀式會有多一次的「阿利亞」祝禱(亦即,猶太新年與節期晨間的第六次、贖罪日晨間的第七次、安息日晨間的第八次),這段稱作「馬夫提爾」的額外「阿利亞」會重覆「阿利亞」祝禱的最後幾節誦詞。
在某個日子裡增添「馬夫提爾.阿利亞」,不僅顯出該日的獨特,也讓多一名信徙有機會來吟誦「阿利亞」。
稱作「哈費他拉」的「先知書」誦讀是安排在安息日及節期晨間的《妥拉》誦讀之後,由唸誦「馬夫提爾.阿利亞」之人來唸誦。也因此,「哈費他拉」有時也稱作「馬夫提爾」。
由於在「成人禮」裡,及齡的男孩或女孩通常會唸誦「馬夫提爾.阿利亞」,並接著唸誦「哈費他拉」,因此「馬夫提爾.哈費他拉」的唸誦其實與「成人禮」密切相關。
字面的含義是「舉起」。
在誦讀完《妥拉》之後,《妥拉》巷軸要從讀經桌上被舉起來,這個按照教儀而行的動作稱為Hagbah。
在幸負責這項任務的人稱作「舉起者」(hamagbiah),他並且要誦唸「舉起《妥拉》祝辭」(hagbah aliyah)。
字面的含義是「捲起來」,指捲起《妥拉》卷軸並加以綁好的動作。
在將《妥拉》巷軸從讀經桌舉起之後,要將它收捲回原狀,再用夾子固定住,然後覆蓋套子。這種按照教儀收捲《妥拉》的方法叫作 gelilah。
有幸負責這項任務的人稱作「收捲者」(hagolayl),他並且要誦唸「收捲《妥拉》祝禱」(gelilah alliyah)。
每一場禱告儀式中的禱文吟誦均有其獨特的形式和音韻。在每日、安息日、最大節日、猶太節期、晨間與晚間所舉行的每場儀式均以各自的禱告音韻來吟誦。禱告的音韻會確立一項猶太教儀式的方向與氣氛,並使人藉由音樂來辨認不同的儀式。
在會堂誦讀《妥拉》時,必須配合一套稱作「音調」(trop) 的制式音符記號來吟唱。至於「音韻」裡頭那些稱作「記號」或「重音」(ta’amim)的單一音符則須透過一連串的符號來標明。 trop 不僅是今人愉悅的吟詠,且能指出《希伯來聖經》經文中的標點,以及不同韻調所代表的細微差別。
《妥拉》與《哈費他拉》有各自的誦讀音調,最大節日的《妥拉》誦讀也採用另一種獨特的trop。此外,在特別節期於會堂中誦讀的《書卷》(包括《雅歌》、《路得記》、《耶利米哀歌》、《傳道書》、《以斯帖記》),其每一卷也有各自的吟誦trop。
雖然每卷經卷各有獨特的誦讀trop及相異樂風,但每種trop所使用的標註符號是一致的。一個人必須是受過嚴格訓練的特殊音樂專才,方能勝任不同經卷的吟誦方式,並辨識不同trop之間的差異。
讓吟誦不同trop更形困難的是,《妥拉》、《先知書》及《書卷》等羊皮卷軸裡的手抄經文並沒有註明音符。這些標註的音符只出現在用紙印行的經卷裡。因此,一個人必須具備豐富的知識、訓練、技巧與預備,才能直接看著手抄經卷做吟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