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文化

> 猶太教

拉比文學

由猶太學者撰寫,以評註、法典、答問為主要內容的作品。它產生於中世紀,是猶太文學中一種獨特的文學現象和形式。它的產生與猶太民族的獨特歷史緊密相連,並組成中世紀猶太文學的最主要部分。拉比文學首先由巴比倫的加昂開創,隨後逐漸擴大到所有猶太社團。它的中心隨著猶太社團的變遷而變遷,中世紀結束前已經轉移到東歐斯拉夫國家。拉比文學作品不計其數, 作者也是數以千計,可以說凡是有猶太人居住的國家或地區都存在拉比文學。

拉比文學按類型大致可分為三類: (1)評註類。主要指對猶太經典的內容、來源、語義、含義進行註釋、評論的作品;(2)法典類。主要指猶太人在散居期間根據變化了的形勢制定出的準則或義務,以規範約束人們的生活、行為的作品;(3)答問類。主要指解答猶太人在日常生活中碰到的或是與猶太傳統、教義、習俗相悖的問題,或是人們想進一步了解的有關猶太經典、文化、 傳統方面問題的作品。這些作品大多出於猶太拉比之手,故冠之以拉比文學。

  • (1) 評註 9世紀,巴比倫加昂澤馬寫出了《定規之序》一書,對《塔木德》中的字句和有關段意進行了評註,被認為是評註的開山之作。此風一開,便不可收拾,撰寫評註很快成了猶太學者的一項職責。著名的評註家有11世紀西班牙猶太學者阿爾法西。他撰寫的《律法之書》被視為小《塔木德》,成為《塔木德》研究人員必讀書籍。 12世紀另一位西班牙猶太學者、哲學家邁蒙尼德也在評註文學方面作出了貢獻。他採用對口傳律法原則進行系統分析的方法,從邏輯上評論《密西拿》,從而突破了過去以釋意為主的評註法。在法、德地區,評註以一種不同的方式發展。學者們通過對經典字句的系統評註,創立了一整套培訓研究猶太經典學者的新方法。其代表人物是拉希,其他還有雅各‧本‧梅厄、塔姆、猶大‧本‧拿單和梅厄‧本‧撒母耳。由一大批《塔木德》學者所撰寫的《托薩福》是一部著名的評註傑作。從15世紀起,它與《塔木德》同時刊印在一起,成為書中之書。
  • 13世紀以後,評註文學首先在西班牙猶太學者手中得到了較大發展。納馬尼德斯寫下了對《塔木德》3個主要回目的評註。他的學生阿德瑞特完成了對3個主要回目中的16個專論的評註,在當時的學術界頗有影響。 14 世紀,著名《塔木德》評註家亞設‧本‧約希勒把西班牙猶太學者對《塔木德》的研究推向一個新階段,他本人寫下的大量評註影響整整一代人。 15世紀,是猶太史上的一個動盪時期,歐洲的評註活動趨於平緩,沒有出現有影響的學者和作品。生活在故土以色列和埃及的一些學者則成就顯著,寫出了不少為後人傳頌的作品,其中尤以貝爾蒂諾羅對《密西拿》的評註引人注目,成為《密西拿》評註經典。 16世紀,猶太學研究中心開始轉移到波蘭,評註活動也在那裡得到了發展。雅各‧本‧ 約瑟夫,波拉克、 所羅門‧ 本‧約希勒‧盧里亞都是這一時期猶太教經典的重要評註家。 17世紀,主要的猶太教經典評註家則是海勒和希夫。海勒的《我的補充》是一部有重要學術價值的著作,是研究《密西拿》的必讀參考資料。 18世紀,最有名的評註家是雅各,約瑟夫“法爾克。他的評論以分折見長,是研究《塔木德》青年學者的指定參考書。
  • (2) 法典 猶太法典的產生是猶太人生活需要的結果。猶太人自流散以來,各猶太社團之間一直缺少一個統一的權威機構,律法變得越來越複雜,人們需要有法典來規範猶太人的生活。第一個作出這一反映的是巴比倫猶太社團。該社團制定了一系列影響深遠,適用於散居猶太社團的法典。沙巴的阿哈所編的《教義問題彙編》完成於8 世紀,是第一部將《托拉》與《塔木德》有關內容結合在一起的法典。耶胡戴所著的《教義決擇》是另一本有影響的法典作品。在其他地區,西班牙學者阿爾法西所撰的《律法之書》是邁蒙尼德時代以前最重要的一部研究《塔木德》的法典。然而該書缺乏系統性,所論述內容過於分散, 難以總體把握。邁蒙尼德所著的《密西拿托拉》(又稱《第二律法》),則是一部對猶太律法體系進行系統歸納和梳理的經典作品。法德學派的法典編纂家則從具體法典入手,寫出了有關民法、婚姻法、屠宰法一類的法典,試圖通過具體法典的製定來對猶太人的生活進行規範。13世紀,法德地區產生的第一部較有影響的法典是摩西‧本‧雅各寫的《戒律大典》。書中將《塔木德》中613條誡律分成肯定條和否定條兩大類,並指出這些誡律的來歷。隨後,以撒‧本‧約瑟夫寫出了另一部名為《誡律小典》的法典,為普通人提供了一本習讀的法典讀本。13世紀的意大利學派也有法典問世。不過,這一時期最有影響的猶太社團是西班牙猶太社團。該社團所著法典與法德學派的法典相比,除了較為系統化、較少宗教色彩外,受傳統影響也較小,如所羅門‧亞伯拉罕‧阿德瑞特的《住家律法》、《教育之書》都具有這一特徵。亞設的《概要》是13世紀一部主要法典。該法典是對《塔木德》的每個段落章節進行深入研究的產物。其子雅各所撰的法典,以整個猶太律法為基礎,但剔除了那些聖殿被毀後不再執行的律法, 該法典內容清晰,風格明快,分析透徹,在以後的若干世紀中一直是許多大型猶太社團所使用的權威本。16世紀出現的最偉大法典編纂家是約瑟夫‧ 本‧以法蓮‧卡羅。他的《約瑟之家》是一部規模十分宏大的法典,前後花了35年。該書追踪律法的發展,引述不同時代學者的不同觀點,從中得出自己的結論。卡羅的另一部法典著作是《布就之席》,其影響超過《約瑟之家》。不過,該作品反映的主要是塞法迪猶太人的觀點,為了使之完善,為全體猶太人接受,波蘭的法典編纂家以瑟利斯在題為《台布》的著作中對此作了評註,在廣泛引證阿什肯納茲猶太人傳統的基礎上,擴大了法典的適用範圍。在這以後,未有重要的作品出現。顯然,法典文學的頂峰已經過去。
  • (3) 答問 在拉比文學中,無論從作品的數量,還是從內容的涵蓋面來說,答問都是最大的一類。它的出現是為了解答流散時期猶太個人和社團提出的法律問題。答問本身並無系統和規則,是根據不同地區和不同歷史階段的實際需要撰寫出來的。它的重要性不僅僅在律法方面, 更主要的是在史學方面。它幾乎觸及一千多年來猶太生活的各個方面。大到猶太社團的社會、習俗、傳統、思想、 感情、宗教、生產、生活,小到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飲食起居,無一不反映在其中,是研究猶太民族歷史不可缺少的第一手資料。歷史上出現過的答問面廣量大,其特點是寫出來的多,保存下來的少;手稿形式多,收集成冊的少。從巴比倫加昂時代起,答問便開始出現,幾乎每個猶太拉比都或多或少地從事過答問的寫作活動。而有影響拉比的答問或由其本人收集,或由他人收集,在一個時期內,成為猶太法典的補充,或為以後法典的製定奠定基礎。
  • 答問依據歷史可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 從7世紀到12 世紀為第一階段。在最初的幾個世紀中,主要由巴比倫猶太經學院加昂撰寫。其特點是簡潔明了。當時的答問主要集中在猶太宗教禮儀方面,對在全世界範圍內規範猶太宗教生活發揮了重大作用。其中阿姆加姆加昂寫給西班牙一猶太社團的答問最為著名。在北非,阿爾法西等人留下了相當數量的答問,而邁蒙尼德所作的《致也門猶太人信件》是答問中的一篇傑作。在法國,格爾松和拉希均撰寫過許多答問,可惜他們的作品未能流傳下來。 12世紀以來,答問的篇幅增長,答問的作者開始有意識保存自己的作品。
  • 從13世紀到15世紀末為第二階段。這一階段猶太文化中心已轉移到西班牙和法德地區,有影響的答問作者主要來自這些地區。答問試圖回答的是西班牙和法德地區猶太人在生活中碰到的實際問題。最主要的答問作者有阿德雷特和亞設。阿德雷特寫出過7000篇答問,流傳下來的3000篇中約有一半與民法、商業活動有關,揭示了當時西班牙猶太人的生活。另一半反映的是人們的宗教生活和哲學思想。在亞設所撰寫的1500篇答問中,中心議題與口傳法規有關,強調猶太社團有權對猶太人的經濟、精神和道德生活進行規範。德國流傳下來的答問彙編從數量看並不很大,卻充分反映了當時猶太人的狀況。羅滕堡的梅厄撰寫了數千篇答問,以期回答人們在向非猶太人放貸利息、稅收、教師的工資和進出口方面提呂的各種問題。雅各‧莫愛林留下的200篇答問主要是論述民法和家庭生活兩方面的問題。意大利猶太學者約瑟夫‧ 科隆所撰的答問反映的是意大利猶太社團的生活。他與其他一些答問撰寫人除了討論猶太人職業、學、宗教等問題,還對猶太人的精神自由,以及猶太人與所在地社會生活的衝突問題進行了討論,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意大利學術氣氛的寬鬆和開放。
  • 從15世紀末到18世紀中葉為第三階段。隨著西班牙猶太人被集體逐出,猶太文化中心開始向其他地區轉移,從地中海地區逐漸轉向東歐。土耳其總拉比以利亞‧本‧亞伯拉罕‧米茲臘希是該國著名的答問撰寫人。他所寫的答問反映了土耳其猶太社團的生活和自治狀態。在開羅擔任40年總拉比一職的大衛‧本‧ 所羅門‧伊本‧阿比‧齊姆拉撰寫了3000多篇答問,其中1300篇保留至今,生動地勾勒出東方猶太人的生活畫面。這一時期答問所反映的猶太人生活明顯不同於前一時期。在東歐,人們關注的重點是法律,日益加劇的孤立導致日益加劇的迫害,有關稅收、 強行徵兵、宗教問題被更多地提了出來。

拉比文學主要活躍在中世紀。 18世紀中葉開始的猶太啟蒙運動極大地改變了猶太人對外部世界的看法和對本民族前途的觀念。猶太人的生活開始從以宗教為主向以世俗為主過渡。以宗教生活為基礎的拉比文學也因此逐漸沉寂下去,最後終於為新的文學形式所取代。

拉比文學是經典猶太文學的繼承和發展,其主題和風格與《聖經》、《塔木德》文學一脈相承。儘管它是以宗教為中心,以猶太教所關注的問題為主要內容,然而,由於猶太文化的一貫傳統,猶太人在闡述其宗教觀或具體教義時大多不是抽象的條例、法則,而是以一系列優美的故事、傳說等為載體。這些從宗教出發的評註、法典、答問便成為猶太文學寶庫中一個有機重要組成部分。至今,仍然是那一時期豐富多采的猶太生活最主要、最生動的形象體現。加上這些作品大多出於猶太文士之手,無論是在內容的安排、語言的運用、意境的體現上都達到了較高的水準,具有永久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