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文化

> 節期

普珥節 (PURIM)

字面的含義是「許多的籤」。它是在紀念猶太人如何從死亡和毀滅的邊緣得到拯救的歷史事件,這段故事記載在《希伯來聖經》的《以斯帖記》。普珂節是在猶太曆亞達月的十四日,也就是陽曆的二月底或三月初。遇到有兩個亞達月的猶太閏年,普珥節則處於第二個亞達月。

《希伯來聖經》的《以斯帖記》記載了猶太曆普弭節的由來。雖然這段記載的詳細發生日期無法考證,但學者們一般公認,它應該是發生在西元前五世紀的末葉。以下是普珥節的由來。

波斯王亞哈隨魯統治遼闊的疆域,身旁有無數的侍從服事他,其中包括他的總理大臣哈曼。當時,皇后瓦實提觸怒了亞哈隨魯王,遭到被貶黜的命運。

之後,國王召開選美大會,以便遴選新的王后。當時,波斯帝國轄境內的所有佳麗齊聚一處角逐后座。被稱為以斯帖的猶太女子哈太沙在舅父末底改的催促下,也加入了后冠的角逐。她沒有讓人即道她是猶太人,因為這可能會讓她提前出局。不過,由於以斯帖長得美麗動人,至終她擊拜眾佳麗,成為新的皇后。

在挑選新皇后仍舊進行的過程中,末底改在皇宮的門口無意間窺聽到兩名侍衛密謀推翻國王的計畫,便上報給以斯帖,再由她以末底改之名轉告國王。因著陰謀敗露,涉案的侍衛被處死,整個案子也被記錄到皇家的史冊裡。

回到皇宮的現場,亞哈隨魯王擢升哈曼的地位,並且發佈諭令,規定所有臣民見到哈曼時要下拜。末底改拒絕這麼做,因為猶太人除了上帝之外,是不向任何人下拜的。哈曼一怒之下,決定屠殺波斯轄境內的所有猶太人。他掣了籤(複數是purim,單數是pur),要確定屠殺猶太人的時間,並最後敲定亞達月十三日這個「黃道吉日」。哈曼向亞哈隨魯王謊稱,猶太人目無法紀,死不足惜。亞哈隨魯王因而允許哈曼下令,在亞達月十三日的那天,屠殺波斯帝國境內的所有猶太人。

命令發佈之後,末底改緊急傳話給以斯帖,只有她才能向國王說情,並進而拯救猶太人脫離死亡。以斯帖設筵邀請國王和哈曼,並計畫在席間祈求國王拯救猶太人。

在另一幕的場景裡,話說亞哈隨魯王有一晚睡不著覺,於是下令宮裡的書記朗讀皇家的史冊給他聽。當書記讀到末底改先前揭發侍衛意圖刺殺國王的陰謀時,亞哈隨魯王才知道,末底改並還末得到他應有的獎賞。

就在這時,哈曼出現了。國王問他:「你會如何獎賞國王想要尊榮的人呢?」哈曼以為國王想尊榮的人是他,便回答說:「要為這人穿上皇袍遊街,並派親信大臣在前開道,沿途大聲褒揚:『這是國王想要尊榮的人。』」國王於是下令哈曼,讓猶太人未底改照著哈曼所說的接受褒賞。哈曼硬著頭皮照辦,內心對末底改的痛恨更甚以往。

回到故事的主脈絡。國王和哈曼趕赴以斯帖的筵席,國王因為非常喜愛以斯帖,便應允賞給以斯帖任何她想要的東西。她回答說,她只想為自己以及同胞求生路。

國王聽了十分震驚,詢問是誰想毀滅她。以斯帖戲劇性地指向哈曼。亞哈隨魯王在盛怒中,下今將哈曼及他的兒子們用哈曼原本預備用來處死未底改的絞刑架吊死。

之後,亞哈隨魯王指派末底改承接哈曼的高位,但原本要屠殺猶太人的命令卻無法收回,因為根據波斯的法律,即便是國王也不能收回他的成命。於是國王要末底改通告全帝國,在亞達月十三日那一天,猶太人有權對任何攻擊他們的行動採取自我防禦。許多波斯境內的人都聽到了這則新命令,因而不敢傷害猶太人。然而,有些人照著前一遭詔論的吩咐攻擊猶太人,卻被自我防衛的猶太人全數擊敗。

事發的隔天,也就是亞達月的十四日,所有的猶太人歡欣慶祝。到了後世,亞達月十四日成為一個歡樂的日子,紀念猶太人擊敗那些意圖摧毀他們的敵人。這個節日被稱作「普珥節」,是因哈曼所掣的許多籤子而得名。猶太人在慶祝普珥節時,會以無比的歡喜快樂來重述普珥節的由來。

古波斯國的首都,亦即亞哈隨魯王的治權所在,位於書珊城。根據猶太傳統,該城的猶太人必須與仇敵多周旋一天的時間,因為該城的仇猶勢力大於鄉間地區。因此之故,書珊城的猶太人是在亞達月的十五日慶祝普珥節,而該日後來也就被稱作「書珊普珥節」。拉比賢

哲們甚至規定,任何猶太人若是住在像書珊一樣擁有護牆的城仲,那必須在亞達月的十五日慶祝普珥節。由於耶路撒冷也擁有護牆工出,連帶的全以色列地的猶太人也一起慶祝「書珊普珥節」。

對傳統的猶太人來說,普弭節的前奏是亞達月十三日的「以斯帖禁食日」(Ta’anit Ester)。它讓人想起,當以斯帖要為猶太人的性命向亞哈隨魯王求情時,她叫書珊城的猶太人為這事禁食禱告三天(以斯帖記四章15-16節)。「以斯帖禁食日」也讓人想起,當亞哈隨魯王應允以斯帖的請求後,書珊城的猶太人被准許在亞達月十三日那天聚在一起,為隔日所將面對的攻擊做防禦的準備。因此之故,猶太人在持守「以斯帖禁食日」的同時,也懷著感恩的心,紀念猶太人免於毀滅及死亡的命運。

慶祝普珥節時,猶太人會誦讀描述普珥節由來的《以斯帖記》經巷。先是在普輯節開始當晚的猶太教崇拜儀式裡誦讀該經巷 (megillah),到隔日早晨的普瑚節崇拜儀式裡再誦讀一遍。誦讀時會有歌唱、舞蹈與無法壓抑的歡喜氣息相伴。在誦讀《以斯帖記》經卷時,孩童及許多大人手裡會拿著一種名為「貴格」(regger 或 graggor)的噪音器。每當讀到「哈曼」的名字時,大伙們就一起用「貴格」製造出最大的噪音,以便「蓋掉」這個惡棍的名字。

猶太孩童在普珥節有扮裝的風俗。以前,孩子們會打扮成普珥節故事裡頭的不同角色,例如:亞哈隨魯王、瓦實提皇后、以斯帖皇后、末底改或哈曼。現在的孩童(特別是以色列地的孩子們)則裝扮成各種五花八門的角色。對以色列地的孩子來說,普珥節的扮裝已經變成「萬聖節」的應景習俗,並反映出當代的時尚。以前曾流行打扮成美國牛仔,之後又流行太空裝,現在則風行搖滾明星、饒舌歌手、以及卡通人物的裝扮。當紅政治人物的面具也始終受到青睞。

普珥節的慶祝活動裡總會供應可口美味的食物和飲料。最普遍的普珥節食品是一種烘製成三角形,塞滿水果或嬰粟子的小糕餅。這種糕餅被稱做「哈曼的帽子」(單數是 hamantash,複數是 hamantashen),因為據傳說,哈曼戴著一頂三角帽,所以糕餅的形狀呈三角形。這種糕餅又稱「哈曼的口袋」。

另一個普珥節的風俗是喝酒,因為《希伯來聖經》教導:「酒能悅人心」(詩篇一O四篇15節)。既然普珥節是個歡天喜地的節慶,則喝酒理當可以增添喜氣。按照猶太律例,守節時喝酒要節制,唯獨在普瑚節這天,猶太人被教導要醉酒到「無法分辨(哈曼與末底改)」(ad d’lo ya’da)的地步。這是猶太生活中一項怪異的風俗,因為猶太人被要求在幾乎各個人生層面上保持中道,特別是飲酒這回事。

這種要猶太人在普珥節醉酒到 ad d’lo ya’da 協的教導似乎帶有雙重目的。首先,酒使人卸除顧忌。在普珥節的時候,人們會戴上面具,喬裝成不同的樣子。當他們被要求喝得酒酣耳熱時,是要藉此象徵摘掉心中的顧忌這只「面具」。人們常會戴上假面具來掩飾自己,避免流露真實的感覺。但普珥節卻要求,一個人要探觸自己的內心深處,去感受真實的喜樂。透過喝酒,防衛感會漸漸撤除,虛假的面具會被拿掉,使人們可以其貿體會深刻的愉悅與滿足。

第二個理由是,從分辨不了哈曼與末底改之間的區別可以看出,善惡之差只在一線間。因此,這種要人醉酒到 ad d'lo ya'da 協的教導其實是一項警告,叫我們不要失去道德的判斷力。這個警告彷彿在說:「小心!當一個人是非不分時(如同認不出哈曼與末底改的差別),什麼壞事都幹得出來。千萬別作哈曼,要永遠當末底改。」所以,即使是最奇特的風俗都帶有隱含的寓意。

在普珥節會為孩童舉辦一些特別的趣味活動(時間約在誦讀《以斯帖記》那時,或安排在普珥節之前或之後的那個安息日)。今天,特別是在美國的猶太會堂與猶太學校中,這類的趣味活動有如一場普珥節嘉年華會,包含了許多的遊戲、攤位、獎品與禮物。

為大人所舉辦的普珥節慶祝活動時常包括有趣的普珥節戲劇表演,有時也會出現「普珥節大辯論」,至於最常被拿來辯論的話題莫過於:「哈曼的帽子」(hamantash) 與修殿節的「馬鈴薯餅」(latke)何者較可口?

在普珥節時,猶太人習慣贈送食物、飲料,或一、兩個小錢幣給親朋好友和左鄰右舍。這個風俗叫做「送禮」(shalach manot 或 m’shalach manot)。傳統的「送禮」必須包含至少兩種不同的禮物,譬如說水果與糕餅、餅乾與酒類,或是任何兩種「好東西」的組合。透過這種組合,「送禮」所分享的不僅是某種飲食,還是一種真誠並且設想周到的禮物。

在普珥節也有送食物與金錢給社區窮乏之人的慣例。因為普珥節這種喜氣洋溢的節日,必須大家共同來慶祝,而將禮物送給有需要的人,將確保社區中的每個人具備持守普珥節的基本能力。

在沉鬱的隆冬裡,普珥節成為歡騰的明燈。它那紀念猶太人脫離死亡及邪惡暴史之手的原始初衷,透過各樣的歡慶活動進一步得到確立。

《他勒目》裡的拉比賢哲如此勸勉:「要喜樂!因為這是亞達月 (慶祝普珥節的月分)。」(《巴比倫他勒目》「禁食篇」29a)。現代猶太人用歡慶普珥節的實際行動,來實踐這則古老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