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文化

> 猶太教

保守派

近現代猶太教於19世紀後形成的一個介於正統派與改革派中間的派別。猶太教改革派是與猶太教正統派相對立的。改革派主張放棄在宗教文化上造成猶太人與世隔絕的一切東西(包括猶太教傳統的律法、規條與禮儀習俗等) ,他們認為在宗教思想上沒有任何不變的真理;凡真理必須經受人們理性的檢驗。在宗教儀式上,主張按基督教的模式進行改革,禮拜時男女不分坐,祈禱時不出聲或盡量小聲,可使用風琴器樂,伴以男女混聲唱詩班。在生活習俗上取消飲食禁忌和不合時宜的服裝裝飾等。在政治上本不支持猶太復國主義,主張各國猶太人之間只是信奉同一宗教,沒有其它關係。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納粹屠殺歐洲猶太人,美國改革派態度有所轉變,在物質與道義上支持受迫害的猶太人,支持成立以色列國,在社會活動上則支持反種族歧視與民權運動。根據上述改革派的主張與特徵,猶太教保守派實際上是介於正統派與改革派之間的開明派。保守派在宗教思想上與改革派有一個共同的主張,就是要協調猶太教與現代科學。因此,他們對救世主彌賽亞的信仰與正統派不同,認為重要的是在地上建立公義,而不在於出現一個救世主。保守派與正統派另一個重要的不同點在於不堅持《托拉》為永恆不變的真理,因為現實情況不斷在變化, 過去的規條需要不斷調整,尤其來自拉比的口傳律法《塔木德》更可以靈活處理,變通實行。認為宗教的意義不在拘守形式而在於領會實踐其精神。但是保守派與改革派也有不同之處,如在宗教儀式上仍重視其像徵意義,堅持男嬰應受割禮,若干飲食禁忌仍須遵行,節期也必須遵守,禮拜可以用希伯來語與英語或本族語言並用,在安息日前夕,家中要點燃蠟燭等。所以保守派原則上基本接受猶太教的律法與傳統的禮儀和習俗。保守派特別重視的一項原則是把猶太宗教與猶太文化、猶太民族結合起來,從文化角度支持猶太復國主義。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猶太神學家莫迪凱‧卡普蘭鼓吹猶太教是一種不斷演進的宗教文化,並非猶太人生活中一個孤立部分,既是宗教,又是文化,是猶太民族的主要標誌。所以他主張學習和使用希伯來語,從道德傳統和文化傳統出發,弘揚猶太民族主義。

總之,猶太教從19世紀開始分化的三個派別——正統派、保守派和改革派共同構成了現在人們所稱呼的一般的猶太教。它們在一些信仰和實踐上有很大的分歧,但它們不是主張各自獨立的派別和獨立的宗教。它們只是在一個共同宗教中意見不同的三個成員而已。派別之間有時在某些方面,彼此的分界線甚至不可能明確地劃分。特別是介於三派之間的保守派,在維護基本信仰、規條等方面靠近正統派,但在作為“開明派”的一些方面,又不斷向改革派靠攏。猶太教今日分化的三個派別,本來就出自一個源頭、一個歷史共同命運的聯結,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們共有一個關於人類幸福未來的宗教原則與持久不變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