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文化

> 猶太教

改革派

近現代猶太教中的一個重要派別,主張對正統猶太教進行改革,以適應現代社會和現代思想的需要。改革派摒棄了傳統猶太教中的許多信仰、律法和習俗,認為這些並非上帝的直接啟示,不承認長期以來被正統派奉為權威的《托拉》和《塔木德》等經典中的許多規定和禮儀。

猶太教改革派運動開始於19世紀初。法國大革命後,西歐猶太人得到解放,他們在社會中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同時一些猶太人覺得猶太教使他們在精神上受壓抑,社會上受限制,於是開始放棄猶太教的某些信仰,甚至放棄猶太教。例如從1802年到1812年,柏林二分之一猶太人宣布脫離猶太教。在這種情況下猶太教內部產生了猶太教改革運動,為的是對傳統猶太教的宗教儀式和習俗進行改革,以增強猶太教的吸引力,滿足具有自由思想的猶太人的需要。改革運動起源於德國,由雅各布遜於1801年在德國布倫斯威克創立。同年,雅各布遜在澤森主持首次改革禮拜,准許男女混坐,並有唱詩班和風琴伴奏,祈禱和講道不用希伯來語而用德語。雅各布遜還以男女少年的堅振禮代替了傳統的男童受誡禮,並把禮拜中有關作為個人的彌賽亞的詞句一律刪除。 1815年雅各布遜又在柏林主持了改革禮拜。從此,猶太教改革派的儀式又傳到丹麥、漢堡、萊比錫、維也納和布拉格等地。塞繆爾‧霍爾德海姆拉比(1806 —1860年)把猶太教改革派的禮拜儀式更進一步簡化,祈禱的人不需要再遮蓋頭部,猶太教徒不再禁忌任何食物,其它許多《塔木德》規定的限制也被取消。

1843年,德國猶太教改革派的領導人和拉比們開會並發表了宣言,從此猶太教改革派正式形成。宣言內容為:(1) 猶太教是不斷發展的宗教;(2)《塔木德》對現代猶太人沒有約束權威;(3) 不尋求彌賽亞降臨,猶太人生活的國家就是該猶太人的祖國。猶太教改革派的出現,使傳統猶太教受到很大衝擊。正統派拉比們認為,改革派運動是對猶太教的背叛。但猶太教正統派在重申堅持傳統信仰和禮儀時,也對某些教義作了調整,從而形成了現代猶太教正統派。

19世紀後期,很多歐洲猶太人移居到美國,從而也把猶太教改革派帶到了美國。其中較有影響的是從波希米亞移居美國的伊薩克‧懷斯拉比(1819-1900)。懷斯到美國後,先後在紐約和俄亥俄的辛辛那提把原來的正統派猶太會堂改成改革派教堂,並在南卡羅萊納的查爾斯頓建立了改革派基地。1875年他又在辛辛那提建立了美國第一個改革派拉比學院,即希伯來聯合學院。由於美國開放的社會和高度發展的現代化生活方式,猶太教改革派在美國的發展很快。到19世紀末,猶太教改革派已超過猶太教正統派,在美國猶太人中佔多數。1889年美國猶太教改革派拉比組織──美國拉比中央會議成立。 與歐洲改革派一樣,美國改革派猶太教內部也有溫和派和激進派之分,而且一些極端派別遠比歐洲改革派更為激烈地反對傳統。但多數仍屬於溫和的改革派。 1885年美國猶太教改革派通過了《匹茲堡宣言》,強調猶太人只是一個宗教團體,而不是一個民族社團。並聲稱猶太教改革派是理性的宗教,其道德規範適合未來社會的發展。 進入20世紀後,猶太教改革派中的一些激進的信條被進一步修改,變得更加溫和。在斯蒂芬和西爾弗等人領導下,1937年改革派拉比開會後發表了《哥倫布斯(俄亥俄州)綱領》,提倡恢復傳統習俗和儀式,主張用希伯來語做禮拜。 20世紀後半葉,美國拉比中央會議繼續討論如何更好地繼承改革運動的精神,刊行適合時代的新祈禱書, 並研究有子女而無配偶者參加猶太教會問題,以及婦女在會堂的地位、婦女可否擔任拉比、如何對待同性戀等問題。

猶太教改革派不贊成猶太復國主義,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納粹對猶太人的大屠殺,改革派開始改變其立場,支持猶太復國主義和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建國。

目前,改革派猶太教徒主要集中在美國和西歐。美國大約有550個改革派猶太會堂,改革派信眾約120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