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文化

> 專文

猶太簡史

猶太信仰的歷史既悠久又傲人。

這段至今超過三千八百年的猶太歷程交織著偉大的發現、無止盡的創造力與輝煌的成就,但也曾有過深沉的絕望、痛苦的災難與破碎的夢想。猶太人在享有幾個世紀的自由與獨立後,被放逐漂流了數千年之久。不止一次,甚至是超過十次以上,猶太人所得到的接納、欣賞與尊重到頭來都被暴政、壓迫與幾乎逃不掉的殺戮所破碎。

但猶太人與猶太信仰在歷經這一切之後仍得以倖存,並穩定和茁壯下去。之所以能夠這樣,是因著他們對上帝的堅定信靠,對實踐上帝誠命的委身,對猶太社群所展現的永久信心,以及對未來充滿了奔放的希望與信靠。

若想完全了解猶太信仰,必須先對猶太歷史做個綜覽,並了解猶太信仰與實踐的歷史來龍去脈。而若要明白並掌握猶太歷史的全貌,則坊間有許多值得參考與閱讀的好書。

這裡所提供的只是一個猶太歷史的基本綜覽,先列出大要的時間點,接著補上附有評註的完整相關事件紀錄。這個簡表列了許多對猶太生活造成巨大衝擊的重要事件,也提供了一條管道,讓我們藉以理解歷史背景、哲學與政治環境、時勢、不同的民族,以及那些塑造猶太信仰及猶太人的思想。

這個簡表所提供的,是塑造猶太歷史的大小事件。

猶太史簡表
公元前  
大約前1800年 上帝與亞伯拉罕立約
亞伯拉罕宣告信仰獨一的主上帝;猶太信仰的開始。
大約前1700年 希伯來人遷居埃及
雅各的子孫開始長達450年在埃及的寄居。
大約前1250年 出埃及
摩西帶領以色列民脫離埃及為奴之地。
大約前1250年 上帝在西乃山賜下啟示
上帝將十誡頒賜給以色列民。
大約前1200年 征服迦南地
約書亞帶領以色列民進入應許之地。
大約前1200-1030年 士師時期
十二支派定居應許之地;一段動盪不安的時期;飽受四境列國的攻擊;士師們相繼承擔領導大任。
前1030年 掃羅被膏為王
建立君主政體。
前1010年 大衛王朝
本身既是戰士,又是詩人的大衛王定都耶路撒冷,並讓該地成為獻祭敬拜的中心。
前970年 所羅門王朝
這位智慧又和平的君王為以色列地及其百姓帶來了一段太平盛世。
前950年 建造聖殿
耶路撤冷富麗堂皇的聖殿成為敬拜上帝的中心場所;以色列地及其百姓的政治與宗教生活合而為一。
前931年 王國的分裂
所羅門王一死,聯合王朝一分為二。耶羅波安領導由十個支派組成的以色列王國,羅波安則領導由兩個支派組成的猶大王國。
前750-450年 先知時期
上帝的先知呼籲以色列民要順從祂的誡命並實踐社會公義,警告上帝將刑罰悖逆者,並傳講悔改、赦免與重建的信息。

以下的年代是指各別先知開始宣講預言的大致年分,有些先知持續多年傳講預言:
前750年  阿摩司
前745年  何西阿
前740年  彌迦、以賽亞
前700年  約拿
前650年  那鴻
前625年  耶利米、西番雅
前605年  哈巴谷
前520年  撒迦利亞、哈該
前450年  俄巴底亞、約珥、瑪拉基
前722年 亞述帝國滅掉以色列王國
以色列王國被滅,永遠消失,後來被稱作「失落的十個支派」。
前622年 約西亞王的革新運動
約西亞王力倡宗教革新,並帶領國家歸順上帝的律法。
前600年 巴比倫開始主宰中東局勢
外來入侵與掠奪者在宗教和政治上進行施壓與迫害。
前586年 耶路撒冷淪陷,聖殿被毀,百姓被擄
巴比倫掠奪蹂躪以色列地;聖殿祭儀終止;以色列民政治上獨立與自主的結束。
前586年 以色列民被擄至巴比倫帝國
聖殿在猶太生活中消失;條理性的禱文開始成為教儀敬拜的方式;猶太人成為異鄉的居民。
前538年 波斯王古列(大流士)允許猶太人回歸以色列地
波斯帝國滅掉新巴比倫帝國,並允許猶太人回歸以色列地。
大約前520年 聖殿重建
以耶路撒冷聖殿為中心的獻祭禮儀重新恢復。
大約前450年 普珥節事件
美麗的波斯皇后以斯帖阻止了一樁密謀屠殺全體猶太人的事件。
前450年 以斯拉領導宗教改革
會堂成為常態的敬拜教儀處所;《妥拉》一整年誦讀循環及上帝律法一整年聆聽循環的固定進度被確立下來;嚴禁與非猶太人通婚。
前450-330年 散和都(意為「大議會」)的形成
由拉比賢哲所組成的鬆散聯盟成為猶太人在宗教及部分政治事務上的引導者。
前336年-323年 亞歷山大大帝的統治與征服
希臘帝國開始擴展影響力;希臘化政權開始統治以色列地。
前250年 法利賽人的出現
《口傳妥拉》開始發展,拉比賢哲的領導權也開始提高。撒都該人和愛色尼人等對抗法利賽人的群體也開始成形。
前200年 敘利亞王朝安提阿古王的外來統治
身為希臘帝國的代表,安提阿古王在政治及宗教上對猶太人實施一連串的限制。
前165年 馬加比革命
馬加比家族為爭取宗教自由,帶領猶太人揭竿起義,並擊敗安提阿古王的軍隊,再次奪回聖殿,恢復在其中的獻祭禮儀。後來的燭光節即是為了紀念這場事件。
前140年 「第二猶太國」的建立
哈斯摩尼王朝(馬加比家族)從敘利亞贏回了政治的獨立自主,建立起自由獨立的猶太國,並展開一段版圖擴展、人口增長,宗教、文化與社會各層面革新與發展的時期。
前63年 龐貝占領耶路撒冷
羅馬統治時期開始,政治與宗教上的限制隨之而來。
前37年 哈斯摩尼王朝終結,大希律王的統治開始
內部的紛爭導致哈斯摩尼王朝邀請羅馬人前來統治以色列地;殘酷的分封王大希律開始統治以色列地。
公元後
1年 耶穌降生
他起初是個四處行走的猶太佈道家,後來成為新興之基督信仰的核心人物。
西元一年是普遍用來作為耶穌降生及一般紀元開始的年分。根據《新約聖經》福音書的記載,耶穌實際的降生時間可能介於西元前4年至西元6年之間。
36年 耶穌被釘十字架
耶穌的死為基督信仰這新興宗教催生。
70年 耶路撒冷淪陷,第二聖殿被毀,猶太人被放逐
以色列地遭羅馬人的掠奪與蹂躪;聖殿的獻祭禮儀從此終止;任何恢復猶太人政治上獨立與自主的盼望一概幻滅;猶太人遭流放異鄉。
70年 建立「雅府內學院」(The Academy at Yavneh)
約哈楠.班撒該拉比(Rabbi Yochanan ben Zakkai)逃出被圍的耶路撒冷城,並取得羅馬將領的許可,在雅府內城的郊區設立散和都(猶太法庭)及研習猶太聖典的學府。透過這個標榜猶太教育及拉比宗教權威的學院,猶太信仰在耶路撒冷與聖殿被毀後,仍得以繼續傳承下去。
73年 馬撒大淪陷
在這個猶太人抵禦羅馬人的最後據點淪陷後,猶太人爭取獨立的希望也徹底幻滅。
約90-100年 《希伯來聖經》被正典化
拉比賢哲們針對哪些書卷該納入《希伯來聖經》作出最後的確認(有些學者認為,《希伯來聖經》的正典化要到西元250至300年左右才完成)。
約132-35年 巴哥巴揭竿起義
反抗羅馬帝國哈德良皇帝,以失敗收場;猶太人企圖以武力奪回以色列地的最後嘗試遭到了擊潰。
大約200年 完成《米示拿》的編輯
哈納西拉比(Rabbi Yehuda HaNasi) 編纂了第一本正式的《口傳妥拉》(收錄西元前200年至西元200年之間拉比賢哲們所做的教導及律法決議)。
312年 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
君士坦丁大帝使基督信仰在羅馬帝國的遼闊版圖中廣為流傳。
325年 尼西亞會議
新興的基督教會將安息日從星期六改到星期日,並明訂復活節的日期,限制猶太人在宗教和政治上的權利,因而讓猶太信仰與基督信仰在神學上正式分家。
359年 猶太曆正式定型
賢哲希勒爾(Hillel)推動曆法革新,並將猶太節期確認下來
大約500年 《耶路撒冷他勒目》的編纂完成
住在以色列地的賢哲們在《米示拿》的口傳律法中加入自己的教導(稱作《革馬拉》)。《耶路撒冷他勒目》(包括《米示拿》與《革馬拉》兩部分)著重那些與住在受外族統治之以色列地的猶太人切身相關的律法議題。
大約600年 《巴比倫他勒目》的編纂完成
那些寄居異鄉的賢哲們(以巴比倫為中心)在《米示拿》的口傳律法中加入自己的教導(稱作《革馬拉》)。《巴比倫他勒目》(包括《米示拿》與《革馬拉》兩部分)著重那些與寄居異地之猶太人切身相關的律法議題。
614年 《巴比倫他勒目》的編纂完成
猶太人在過去五百年來首度被允許在耶路撒冷居住。
629年 拜占庭王朝(東羅馬帝國)再次攻佔耶路撒冷
猶太人在耶路撒冷的定居並無法持久。束羅馬帝國再次統治耶路撒冷後,又對猶太人做出新的限制。
到第七世紀,猶太人持續住在巴比倫與整個阿拉伯世界,並在多處歐洲領土上定居,包括北義大利、西班牙、德法區域等等。這些地區對猶太人採取種種的限制,沒有二個地方願意讓猶太人享有完全的政治權利。
629年 穆罕默德去世
伊斯蘭宗教正式被建立,並傳布整個阿拉伯世界。許多猶太人開始生活在由穆斯林統治的國家裡。
638年 歐瑪征服耶路撒冷
穆罕默德的繼承人將伊斯蘭的影響力擴散到以色列地。耶路撒冷在穆斯林的統治下成長與繁榮。
穆斯林的影響力擴散到整個阿拉伯世界及歐洲。伊斯蘭信仰與基督信仰為了爭取跟隨者與本身的霸權,雙方發生激烈的衝突。某些地方的猶太人成了兩強相爭的犧牲品。但在有些地方(特別是西班牙),猶太信仰卻得以自由發展。這段西班牙的「黃金世紀」(大約從西元950至1200年)是猶太人在學術、創造力及文化方面蓬勃發展的繁盛期。
大約760年 迎來特派脫離主流猶太信仰
迦來特派拒絕《口傳妥拉》(即《口傳律法》)的權威性,而只單單接受《成文妥拉》的拘束力。
870年 第一本猶太公禱書(稱《希杜爾》)出現雛型
巴比倫書拉學院的院長亞阿姆蘭.班謝什納拉比 (Arram ben Sheshna Gaon)系統而綱要性地彙整出第一本猶太公禱書。
925年 猶太公禱書的型式得到確定
巴比倫書拉學院的撒狄亞院長(Saadya Gaon) 編纂了一本更完整、更系統化的猶太公禱書。直至今日,這書仍是猶太公禱書的基礎範本。
1040-1105年 拉希(Rashi)生平年代
來自法國的所羅門.班以撒拉比 (Rabbi Shlomo ben Yitzchak,人稱「拉希」) 是猶太人歷來最偉大的《希伯來聖經》與《他勒目》註釋家。他寫的註釋書成為所有後來註釋學者的範本,並且至今仍是關於《希伯來聖經》與《他勒目》方面最重要的註釋書。
1066年 猶太人移民英格蘭
猶太人在諾曼人征服英格蘭之後被允許住在該地。
1086-1142年 葉胡達.啥列維(Yehuda HaLevi) 的生平年代
身為猶太哲學家與詩人的他寫了《庫薩裏》一書,強烈主張猶太信仰至高無比,遠超過其他宗教信仰。
1096年 第一次基督教十字軍東征
十字軍為了在全歐洲拓展基督教的霸權,屠殺了成千上萬猶太人。
1099年 基督教十字軍攻陷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再次落入基督徒的統治。
1135-1204年 邁摩尼得斯(Moses Maimonides) 的時期
摩西.邁摩尼得斯(人稱「朗班,Ramban]」) 編寫了《米示拿妥拉》(Mishnah Torah) 這部猶太律法彙典,並且寫了《對困惑者的指引》(The Guide to the Perplexed)這部哲學著作。
1215年 拉特朗會議(The Lateran Council)
在教皇伊諾森三世(Pope Innocent III)任內,猶太人受到重重嚴苛的限制(包括規定猶太人必須配戴鑑別身分的黃色徽章)
1250-1305年 摩西.德萊昂(Moses de Leon)的生平年代
西班牙的德萊昂寫下《光輝之書》,以神秘主義觀點 來詮釋《妥拉》,因而開啟了「卡巴拉」時期。卡巴拉強調以屬靈化及神祕的眼光來汲取《妥拉》背後的隱意,進而對人類存在的目的有更高的體會。
1290年 猶太人遭英格蘭驅逐
人類更上第一次出現某個政權基於宗教與經濟因素而全面性地驅逐猶太人。
1291年 穆斯林再次奪回以色列地
以開羅為都的穆斯林在驅逐十字軍後重新統轄以色列地,開始了「瑪穆路克王朝」(The Mamluk Period)。
1394年 猶太人被法國驅逐
猶太人再次由於宗教與經濟因素而遭法國的驅逐。
1492年 猶太人被西班牙驅逐
在數千西班牙猶太人因著宗教裁判所的迫害而遭折磨與謀殺後,剩餘的猶太人也被該地政權所驅逐,因而結束了猶太人在西班牙的「黃金時期」。
大約1500年 猶太人被葡萄牙與德意志境內的城市驅逐
猶太人繼續被歐洲的城市逐出。
遭西班牙驅逐的猶太人遷移至荷蘭、土耳其及阿拉伯世界,有些回到以色列地,有些則輾轉移民到中、南美洲。從中、西歐遭驅逐的猶太人則遷移到東歐與俄羅斯。因著這波移民大搬風,一些古老的猶太重鎮再次湧入居民,此外還產生了一些新興的城市。這些新城市有的後來欣欣向榮,有的則飽受動盪與困苦。
1517年 奧圖曼土耳其帝國征服以色列地
以色列地被另一個新興政權所統治,這次輪到奧圖曼土耳其帝國。
1534-1572年 以撒.盧里亞(Isaac Luha) 的生平年代
被稱為「聖人」或「雄獅」的盧里亞是以色列北部撒非德一地之卡巴拉神祕主義者的核心代表。
1544年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的宗教改革
德國人路德要求羅馬教廷進行宗教改革,進而建立了更正教信仰。
1555年 猶太隔離區的設立
教宗保祿四世(Pope Paul IV)命令全義大利的猶太人住到種族隔離區。
1567年 《備好的桌子》一書出版
約瑟夫.卡羅(Joseph Karo) 編寫了另一部新猶太律法彙典,為要讓它成為通俗簡明的猶太律法指南。
1626-1676年 沙貝塔伊.澤維( Shabati Zevi) 的生平年代
為了幫助猶太同胞脫離困苦光景,澤維宣稱自己是彌賽亞。但這項宣稱遭到拒斥,絕望的澤維因而改信了伊斯蘭信仰。
1648年 科密尼茲基大屠殺 (The Chmielnitz Massacres)
烏克蘭裔的哥薩克騎兵科密尼茲基帶領屠殺了超過十萬名的波蘭裔猶太人。
1654年 第一批猶太人移民到北美
十七名猶太人從巴西啟航,最後在新阿姆斯特丹(即今天的紐約)登陸,開始了猶太人在北美,以及在日後之美國的異鄉生活。
1655年 猶太人獲准重返英格蘭
在克倫威爾 (Oliver Cromwell) 的統治下,猶太人獲准重返英格蘭。
1656年 巴汝赫.史賓諾沙 (Baruch Spinoza) 被「逐出教門」(意即讓猶太社群與他斷絕關係)
阿姆斯特丹的史賓諾沙因著主張極端的神學觀點而被逐出猶太社群。
1700-60年 美名先生 (Ba'al Shem Tov) 的生平年代
有鑒於猶太人在歐洲大部分地區裡所受的欺壓待遇,人稱「美名先生」的以色列.班以利以撒(IsraeI ben Eliezer)於是創立了「哈西德運動」,提供一條藉由冥思默想與熱切歡愉來讓靈性通往上帝的途徑。「哈西德運動」吸引了許多跟隨者,他們並在許多城市裡建立哈西德的據點。哈西德主義的最大反對者是稱做Mitnagdim的團體,它在猶太思想與教儀方面堅持走理性與學術的路。
1720-97年 維爾納院長 (The Vilna Gaon) 的生平年代
立陶宛首府維爾納的猶太書院院長以利亞.班所羅門.扎爾曼拉比 (Gaon Elijah ben Solomon) 代表了拉比學養的典型。他的天賦異稟及他對猶太知識和律法的投注,使得他享譽整個猶太世界。他是哈西典主義的強烈反對者。
1729-86年 摩西.門德爾松 (Moses Mendelssohn) 的生平年代
他是個遵守誡命又熱情如火的德國人,疾呼猶太人要融入到現代世界。他並帶動了「猶太啟蒙運動」(Haskalah)。
1790年 美國總統華盛頓致函猶太人
美國總統華盛頓在寫給羅德島新港市猶太會堂的信中表示,他期待看到一個「不容偏見存在 …… 不助長迫害」的國家。猶太人在史上首次生活於一個賦予他們天生就應得到,完整且平等的人格及政治權利的國家。
1791年 法國允許猶太人享有充分的權利
猶太人在「款待國」被賦予充分的宗教與政治權利。這項解禁再加上Haskalah所倡導的啟蒙運動,讓猶太信仰完全融入了現代世界中。
大約1800年 俄國建立了猶太隔離屯墾帶(the Pale of Settlement)
俄國對猶太人訂下嚴苛的限制,至少三分之一的俄裔猶太人被迫住在貧瘠偏僻又寒冷無比的猶太隔離屯墾帶。
1807年 拿破崙的散和都
法國皇帝拿破崙召開猶太領袖會議,以確認猶太人是否對法國忠誠。由於他的大部分疑問都得到了滿意的答覆,猶太信仰得以繼續保有其獨特信仰社群的地位。
大約1818年 改革派猶太信仰在德國被建立
為了回應啓蒙運動與大解禁,一群德國猶太人開始改革猶太的信仰與實踐。他們根據最新的學術研究,否定上帝是《妥拉》的作者,宣稱《妥拉》只是一群從上帝得到靈感之人所寫的。他們又宣稱,只有道德律有約束力,至於禮儀律則只有教化與啟迪的功能。他們改革猶太教儀式,採取許多非猶太人的習慣作法。他們宣稱,猶太信仰與其它的宗教是一樣的,而它的跟隨者也可以忠誠地參與在自己所寄居的國家裡,同時卻保有其在猶太信仰這層族群意識中的身分。
1820-1880年 德國猶太人大批移民美國
在短短六年中,有超過五十萬的德國猶太人移民到美國,並將剛萌芽的改革派猶太信仰帶過去。他們很快就融入美國社會,並在商業、工業、學術與政治上獲得豐碩的成果。
1840年左右 猶太信仰被視為一門科學
德國學者聰茨(Leopoid Zunz) 聲稱,和其它科學領域一樣,猶太信仰也可以用學術的方式來加以研究。若將猶太信仰從信仰的範疇抽離轉移到科學研究的領域,則猶太信仰也可成為批判性思考與學術分析的對象。聰茨的論點遭到傳統派猶太人士的激烈反對。
1840年左右 新正統派猶太信仰的崛起
德國的參孫.拉菲爾.希爾許拉比 (Samson Raphael Hirsch) 嘗試將傳統猶太信仰與當代世界調合。他雖然堅持嚴格地奉守猶太信仰與規範,卻也同意猶太人從事世俗性的學術研究,以及有限度地融入非猶太社群中。
1848年左右 倫理運動(Musar)的興起
撒蘭特 (Israel Salanter) 拉比摒斥時下的哲學討論,而力主倫理的教導與道德行為才是猶太信仰的根本要素。
1853年 保守派猶太拉比學院在德國成立
撒迦利亞.法蘭克 (Zachariah Frankel) 設了一所拉比學院,致力做現代科學化的研究,卻同時保留許多遭改革派人士摒除了的傳統猶太信仰與實踐,期待藉此消弭正統派與改革派之間的歧見。
1875年 改革派拉比學院在美國設立
以撒邁爾.懷斯拉比 (Rabbi Isaac Mayer Wise) 在辛辛那提建立了一所希伯來聯合學院,藉此培養美國的改革派猶太拉比。這間學校後來在紐約、洛杉磯和耶路撒冷都設有分校。
1881-84;1903-6;1918-20年 三波屠殺猶太人的行動
一連三波由沙皇及蘇聯政府認可的暴力攻擊猶太人行動,導致數十萬猶太人的死亡,以及數萬名猶太人逃亡海外。
1881年 「阿利亞」到以色列
因著俄國對猶太人的屠殺,一項鼓勵猶太人移民以色列的BILU運動於焉成形。在這波稱為「第一批阿利亞」的移民潮中,自1881到1903年為止共有兩萬五千名猶太人從東歐潮中,自1881到1903年為止共有兩萬五千名猶太人從東歐移民巴勒斯坦鋪路,這些以後的移民行動包括:「第二批阿利亞」(1904-14年,有四萬人);「第三批阿利亞」(1919-23年,有三萬五千人);「第四批阿利亞」)1924-28,有六萬七千人);「第五批阿利亞」(1929-39,有廿五萬人)。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及其結束之後(1940-48年),另有十萬名猶太人回到巴勒斯坦地。
1880-1920年 俄國猶太人大批移民美國
在這四十年當中,有超過兩百萬的俄裔猶太人移民至美國,並將他們的意第敘語、貧窮,及俄國文化與東正教信仰背景(這層信仰背景很快就流失了)帶了過去。由於他們缺乏正規的學校教育和一般人的世故,所以並未受到比他們更早移民的德裔猶太人的歡迎。要等一代過後,這些俄裔猶太人才完全融入美國的社會。第一代俄裔猶太人的子孫在這塊「黃金之鄉」編織「美國夢」,並在那兒獲得了教育、財富與接納。
1885年 「匹茲堡宣言」
美國的改革派猶太拉比在賓州匹茲堡集會時陳明美國改革派猶太信仰的指導綱領。1937年,他們在俄亥俄州的哥倫布發表了另一項「哥倫布綱領」。這項新綱領將改革派猶太信仰帶回較傳統的信仰與實踐。
1894年 德雷福斯事件
法國猶裔人士德雷福斯 (Alfred Dreyfus) 被誣指叛國。雖然當時的猶太人在法國已經享有超過一世紀的政治平等,但這個國家仍很快地拿這位無辜的猶太人做文章。德雷福斯在法國作家埃米爾.左拉(Emile Zola) 為他伸冤之後獲得釋放,但這場事件已使許多猶太人意識到,縱使在一個賦予猶太人政治自由的國家裡,他們仍難免遭受不公平的指控與迫害。
1897年 首次錫安主義大會召開
因著德雷福斯事件,來自布達佩斯與維也納的記者赫茨爾(Theodor Herzl)寫了《猶太國》(Der Judestaat)一書,主張在以色列地建立一個自由而獨立的猶太國,有超過兩百位來自十九個國家的代表參加了在瑞士巴塞爾(Basil)所舉行的首次錫安主義大會,要為建立猶太國的理想向外爭取長遠的支持。透過赫茨爾的奔走與錫安主義大會的召開,讓現代錫安主義這項政治運動於焉誕生。
1902年 猶太神學院在美國誕生
在薛希特(Solomlon Schechter)的倡導下,讓原創於 1887年的猶太神學院在經過重整後移至美國紐約,使它成為培養保守派猶太拉比的學院。它之後也在洛杉磯與耶路撒冷設立分校。
1915年 猶太正統派的大學及拉比學院在美國成立
耶希瓦猶太學院(日後的耶希瓦大學)及附設的艾爾哈楠拉比學院(Rabbie Isaac Elchanan Rabbinical Seminary)在紐約正式成立,提供依循正統派原則的一般正規大學教育,並負責培養美國的正統派猶太拉比。這所大學後來也在洛杉磯設立分校。此外,美國各地也出現了許多規模較小,但卻同樣有影響力的正統派拉比學院,最著名的幾所位於紐約、巴底摩爾、芝加哥及紐澤西的雷克伍德。
1917年 英國擊敗土耳其人,占領耶路撒冶,並簽署巴爾福宣言(Balfur Declaration)
由於英國擊敗土耳其人,使得以色列地落入另一個外國政權的統治。但英國隨即簽署巴爾福宣言(巴爾福是當時的英國外相),聲明英國政府「贊成在巴勒斯坦地為猶太人建立國家」。
1917年 俄國布爾什維克革命
隨著沙皇敗亡與共產黨上台,俄國的猶太人被賦予了政治上的平等權。然而在1920年,一本佯稱由猶太人寫成的偽造文件《猶太人賢士議定書》(The Protocols of the Elders of Zion)曝了光,裡頭詳述猶太人要如何在經濟與政治上掌控全世界。這份文件大大激起了國際間的反猶情緒。
1933年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成為德國總理
成為日後剿殺猶太人之藍圖的《我的奮鬥》(Mein Kampf)一書作者阿道夫.希特勒透過民主選舉成為德國總理。
1934年 《猶太信仰文明》(Judaism as a Civilization)一書出版
末底改.卡普蘭拉比(Mordecai Kaplan)在其受爭議著作《猶太信仰文明》一書中宣稱,猶太信仰不只是宗教,也是一個族群意識(Peoplehood)。這個主張受到正統派猶太人 的譴責,但後來卻成為猶太人的主流思想,並導致重建派運動的產生。
1938年 水晶之夜(Kristallnacht)
納粹黨屠殺猶太人的計劃轉為強烈。就在一晚之間,大部分德國猶太會堂與數百家猶太商店遭到摧毀,並且有將近一百名猶太人被殺,超過三萬名猶太人被捕送進集中營。
1939年 英國公布白皮書
英國政府戲劇性地轉變立場,一反先前「巴爾福宣言」的立場,聲明其外交政策不再支持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建國。與此同時,英國限定每年移民巴勒斯坦地的猶太人數不得超過一萬五千人。此舉讓想逃離被納粹肆虐之歐陸猶太人無處可去,因而等於在幫助納粹黨屠殺猶太人。
1939-45年 猶太大屠殺
在阿道夫.希特勒的領導下,納粹黨試圖有計畫地鏟除全世界猶太人,因而造成六百萬猶太人(及其他千百萬的非猶太人)被屠殺。
1947年 聯合國表決通過分割巴勒斯坦地
聯合國在11月29日以表決方式通過分割巴勒斯坦地,此舉為猶太人的獨立建國鋪路。
1948年 以色列宣布建國
根據聯合國的議決,以色列於1948年5月14日宣布獨立,建立「第三猶太國」,讓猶太人在歷經將近一千九百年後,再度享有一個自由獨立的家園。
1948年 以色列獨立戰爭
在以色列宣布獨立之後,阿拉伯國家立刻集結軍隊攻打以色列。以色列以寡擊眾,贏得勝利。然而在停戰後,耶路撤冷一分為二,其中一部分受阿拉伯人的控制(其中包括聖殿山區)。
1948-49年 猶太人到以色列
將近廿五萬名猶太大屠殺的倖存者移民以色列。在「飛毯行動」中,數千名住在葉門的猶太人被帶回以色列,現代以色列國的人口增生開始。
1956年 西乃之役
埃及與以色列發生戰爭,以色列獲得勝利。
1967年 六日戰爭
埃及、敘利亞和約旦聯合出兵攻打以色列。以色列在短短六天內擊敗入侵者,獲得驚人的勝利,並佔領了大片的土地。
1967年 耶路撒冷統一
六日戰爭的最大成就,是收復整個耶路撒冷,讓這個作為以色列國首都的聖城得到統一。
1968年 重建派拉比學院在美國成立
重建派拉比學院在賓州成立,藉此培養美國的重建派猶太拉比。
1972年 第一位女拉比被任命
莎莉.普麗桑德 (Sally Priesand) 在改革派的希伯來聯合學院裡被按立為史上第一位女拉比。重建派和保守派也陸續跟進,在一波猶太信仰的自由化浪潮中,確認兩性在猶太生活各層面的完全平等。
1973年 贖罪日之戰
埃及和敘利亞在猶太曆最神聖的日子舉兵攻打以色列。以色列雖最終獲得勝利,但也因這場無緣無故的軍事偷襲及敵人的武力而受到重創。以色列不僅傷亡慘重,也受到極大的心理衝擊。
1979年 美國大衛營和平協定
在美國總統吉米.卡特(Jimmy Carter)的積極斡旋下,以色列與埃及在美國總統渡假的大衛營簽訂和平協定。
1982年 以色列攻打黎巴嫩
為了鏟除從黎巴嫩境內向以色列發動恣意與頻繁攻擊行動的恐佈分子,以色列軍隊展開了一項局部性的軍事行動。但效忠於多位宗教與政治領袖的黎巴嫩人卻展現了堅強的意志,加上黎巴嫩的複雜政治處境,使得單純的軍事行動變成一個誤判與錯誤百出的泥淖。以色列陷入進退維谷的窘境,並被迫為了這場軍事行動的正當性做反省。
1984年 「摩西行動」將衣索比亞猶太人帶到以色列
數千名衣索比亞猶太人從該國的政治及經濟困境中獲得解救,被帶回以色列地。
1987年 「反抗」(intifada) 運動開始
阿拉伯恐怖分子展開攻擊行動,而以色列也以軍事鎮壓反制群眾暴動。兩邊的衝突其實起於阿拉伯居民渴望自決與獨立,而以色列卻堅持維護自身的安全與保障。這項衝突一直延續了許多年。
1990年 「出埃及行動」將蘇聯的猶太人帶到以色列
自1960年代中期起,世界開始注意到蘇聯國內將近三百萬被禁止出境猶太人所遭受的困苦。儘管有國際輿情的抗議,一年仍僅有數千猶太人獲准離境。但如今政治氣候改變,有數十萬的猶太人回歸前往以色列。
1991年 「所羅門行動」將衣索比亞猶太人帶回以色列
最後一批衣索比亞猶太人獲准離境,並在一場驚人的廿四小時空運行動中被送到以色列。
1991年 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展開和平協商
在美國與其它國家的斡旋下,以色列、阿拉伯國家與巴勒斯坦人代表之間展開和平協商。此舉為以色列與鄰邦的最終和平帶來了一絲曙光。
1993年 以色列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簽署互相承認協定
在經過數十年的敵對態度與恐怖行動之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LO)終於承認以色列的合法生存權,以色列則以讓巴勒斯坦人在約旦河西岸擁有片面自治權做回報。此舉為以色列、巴勒斯坦人與阿拉伯國家之間的持續和平對話鋪路。
1994年 以色列與約旦簽署和平協定
以色列與約旦一反雙方自以色列建國以來所持續的「交戰狀態」,同意簽署和平協定,承認彼此的政府,並建立外交關係,開放邊界與展開自由貿易。此舉是朝以色列與其它阿拉伯鄰邦達成完全和平所邁出戲劇性的另一步。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全世界有三個猶太人的主要分佈區,分別是美國、以色列國與前蘇聯。後來由於愈來愈多的猶太人被允許離開俄國,導致該國的猶太人口流失,也因而使得現今的猶太人主要集中在以色列國與美國。

猶太生活在以色列與美國兩地都呈現出繁榮成長的光景,形成猶太生活在地理位置相隔遙遠的兩地上同時經歷成長、創意與更新的罕見景象。

在世界的其它地方還有一些重要的猶太社群,最有名的分佈點有加拿大、澳洲、歐洲(特別是在英格蘭與法國)、南美洲(特別是阿根廷與巴西),及阿拉伯世界的某些地區。在前蘇聯瓦解後,一些人口雖少卻重新耕耘的猶太社區也開始在東歐紮下新根。

展望未來,猶太人還要面對一些重大的挑戰,包括:對現代以色列國來說,與阿拉伯鄰邦之間的和平仍有變數;防禦現代以色列國需要耗掉許多本可拿來改善提昇國家建設及人民生活的資源與精力;在美國,猶太人的低生育率、與非猶太人通婚日益頻繁、猶太人對自我身分的冷漠,以及猶太人被美國社會同化,在在都威脅到猶太社群的生命力與未來。

但與此同時,現代以色列國與美國也擁有偉大的猶太創造力,及偉大的猶太學術與教育。兩地並展現出對猶太人之適應本能、力量與存活的永恒信心,也展現了對猶太理念的委身,以及猶太人更新的活力。

猶太歷史要經歷與記載的未來歲月還很長,而猶太人自己也普遍意識到,接下來的猶太歷史要由這一代的猶太人來塑造。因著這樣,這一代透過信仰、生活實踐、傳統及共同的意識而與過去的猶太世代相聯結,並對本身的能力、德行與願景永遠有信心的猶太人,將憑藉著希望與決心來展望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