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文化

> 猶太教儀

禱告披巾 (TALLIT)

《妥拉》規定:「你們佩戴這繸子,好叫你們看見就記念遵行YHWH一切的命令。」(民數記十五章39節)

繸子的希伯來文是tzitzit。它以特定的方法打成結,來象徵613這個數字(即《妥拉》當中誡命的數目),並且最初是佩戴在日常的服飾上,《妥拉》吩咐,有一根繸子要以藍色的細線做成。起初,這種藍色的顏料是從地中海裡一種像是蝸牛的生物身上取得。過了許多年,這種蝸牛日漸稀少,而雖有其它管道可以取得藍色的染劑,藍色的隧絲自此不再成為繼子的一部分。

按著誡命的指示,繼子本身並不重要。它們只是要提醒人記住並遵行上帝的誡命。穿戴繸子就像是將線繩纏繞到指頭上,提醒我們要完成某些工作或任務;同樣地,繸子也提醒人們要實踐誡命。

一開始,人們所穿的服飾並沒有地方可以繫綁這些提醒人遵守誡命的繸子,於是他們便穿一種稱作「四個角落」(arba kanfot(或「禱告小披巾」(tallit katan)的內衫。這種內衫的中央有個開口,頭套進去之後,內衫會覆披前胸與後背,而繼子便繫綁在這內衫的四個角落上。

現今,正統派猶太人仍穿著「禱告小披巾」,以便全天候遵守穿戴繸子的誡命。他們將內衫穿在日常外衣的裡頭,有些男人並將繸子繫綁在內衫上,有些則讓繼子露在外面,以便符合「看見」繸子這條誡命的字面規定。

自由派猶太人士並不會每天穿戴「四個角落」或「禱告小披巾」。不過,在參加晨禱儀式時,自由派猶太人士與傳統猶太人(改革派猶太人則例外)會在日常外衣上套一件披巾型的大袍子。這種禱告披巾稱作 tallit,其四個角落並繫上了繸子。

禱告披巾有時綴有黑條紋,有人說這是為要追憶或紀念聖殿的被毀,以及猶太人的被擄。現代的禱告披巾有時綴有彩紋,並附裝飾用的領巾,布料的圖案華麗,色澤明豔,使得整件禱告披巾有如藝術品。不過,布料的種類,及繸子的顏色與綴飾並不重要,因為讓禱告披巾具有意義的乃是繸子。

現代改革派猶太信仰起初摒棄了禱告披巾的使用,但近幾十年來,有許多改革派猶太人士開始重新穿戴禱告披巾。

在某些猶太社區裡,年輕男子在行完成人禮之後開始穿戴禱告披巾。在其它猶太社區裡,男人則等到婚後才開始穿戴禱告披巾。歷史上,沒有女人穿戴禱告披巾;但在現代自由派的猶太信仰中,有許多女人選擇穿戴禱告披巾。

禱告披巾只在晨禱,而不在午禱或晚禱時穿戴,理由是,律法的誡命是要讓繸子被「看見」。在猶太人最初穿戴禱告披巾的時代,電燈設備尚未發明。當時的人以為,到了黃昏或傍晚儀式的時候,天色將已暗得無法「看見」繸子;因此,這條「看見」繸子的誡命只能在晨間儀式時實行。

儘管如此,許多猶太社區仍習慣讓領禱者 (Shaliach tzibbur)在午後及晚間儀式上穿戴禱告披巾。

在贖罪日開始那晚所舉行的「柯爾.尼德拉禮」中,所有信徒會一年一度地共同穿上禱告披巾,因為贖罪日被視為「漫長而綿延的一天」。

在穿上禱告披巾時所誦讀的祝辭為著「裹上繸子」的誡命來感謝上帝。裹在繸子裡是一種深刻的屬靈象徵,代表信徒沈浸於禱告的靈裡,並且被上帝的同在與慈愛所圍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