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籍德國猶太物理學家,1921年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生於德國烏兒姆城一個猶太人家庭。家境貧寒,青少年時代在慕尼黑受教育。在校時,除了對數學和物理學有興趣外,成績平平,並不機靈。他喜愛音樂,拉一手好提琴。1896年進入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畢業後,加入瑞士國籍,在伯爾尼的瑞士專利局任職員,同時,開始自己的科學研究。1905年,在《物理年鑑》上發論文《分子尺度的新測定》,取得蘇黎世大學的博士學位。隨後連續發表了其他4篇重要科學論文。這些論文發展了普朗克的量子概念,提出了光量子除了有波的性狀外,還具有粒子的特性,圓滿地解釋了光電效應;對布朗運動在理論上作出了新解釋;宣告狹義相對論的建立;確立了質量和能量的相對性,即質能方程E=me2。這些理論的提出宣告了人類對宇宙認識的一次重大變革。1914年,他到柏林普魯士科學院任職。1916年,他的論著《廣義相對論原理》發表,隨後,他根據廣義相對論和運動方程作出三大預言:光線在太陽引力場中發生彎曲;水星近日點的運動規律;引力場中的光譜線向紅端移動。1919年,他的第一個預 言為英國天文考察隊通過對日食觀測證實,其餘兩個預言也在後來得到證明。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他周遊世界,應邀講學。 1921年,在訪問中國上海時,獲得被授於該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金的消息。然而,授獎決議中沒有提到當時尚受到人們懷疑的相對論,只提到他對光電定律和物理學方面的貢獻。在以後的日子裡,他與大多數理論物理學家分道揚鑣,致力研究電磁場和引力場的共同關係,試圖建立統一場論。1950年,他發表新的統一場論論文。這雖是一篇精密細緻的數學論文,但許多物理學家認為是不能成立的。
愛因斯坦不僅是位成就卓著的科學家,還是一位愛好和平人士。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就堅決反對德國的侵略行徑,主持起草了《告歐洲人民書》。1933年,納粹在德國上台後,他因猶太人身份受到當局迫害,他的家被抄,財產被沒收,著作被焚毀。他辭去在柏林的職務,放棄德國國籍,接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邀請去美國任教,1940年加入美國國籍。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美國科學家得知德國人在發現核裂變後有可能研製核武器的消息後,把德國這一動向看成是對人類文明的嚴重威脅。他於1938年上書美國總統羅斯福,建議美國不失時機進行原子能研究,促使美國政府制定了研製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但是,當美國用原子彈轟炸日本以逼其投降後,他對自己在研製核武器計劃中的作用感到後悔。後來,他成為由世界著名原子科學家組成的要求全面禁止核武器的國際委員會主席。
愛因斯坦不是一位嚴格遵守教規的猶太人,但一向把自己看成是猶太民族中的一員,對猶太人的困境和所受的苦難深表同情。在布拉格和在柏林講學期間,對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發生興趣,特別支持建立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計劃。1921年,魏茲曼赴美發起成立巴勒斯坦基金會運動,他應邀陪同為籌款努力,他對建立一個猶太人之家的想法很感興趣。1929年,參加了由魏茲曼主持召開的擴大了的猶太代辦處會議,在希特勒加緊推行迫害猶太人政策以后,更是如此。然而,他宣稱自己不是一名民族主義者,不支持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政治目標。1946 年,在英美調查委員會舉行的聽証會上仍堅持這一立場。不過,當現代以色列國在1948年成立后,他表示了熱烈的祝賀,並積極為猶太人的事業籌集款項。1952年,以色列第一任總統魏茲曼逝世后,以色列當時的總理本一古里安請他接任總統職務,但遭到婉言謝絕。他聲稱自己 “深為這一提議所感動,但不是適合擔任這一職務的人”。他逝世前,還在草擬一份慶祝以色列獨立七周年的講話稿。他發表的著作中論及猶太人事業的作品有《關於猶太復國主義》(1930)和《阿拉伯與巴勒斯坦》(1941)。
愛因斯坦是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猶太民族中最傑出的一位人士。在人類對宇宙認識的貢獻上是無人可與之匹敵的。他的創造性才智和開拓性貢獻極大地推動了人類文明的歷史進程,開創了人類科學史的一個嶄新的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