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文化

> 節期

贖罪日(YOM KIPPUR)

贖罪日在猶太曆每年的提示黎月第十日,相當於陽曆的九月底或十月初。

贖罪日持續廿五個小時,用來進行肅穆的禱告與悔罪。它是從猶太新年算起為期十天之悔罪期的最後「一天」。

因為悔改是一件非常可畏的事,所以在贖罪日需一概停止例行性與「正常」的活動。展現舒適與奢華的東西在該日也一律禁止,所以猶太人在贖罪日不穿戴皮鞋或皮帶。皮革在古時是奢華的象徵,因此凡遵守贖罪日的傳統猶太信徒會只穿膠鞋或帆布鞋上會堂。女人也通常避免在這天化粧或美容裝飾。此外,夫妻之間的魚水之歡也同樣在禁止之列。

最能顯出在贖罪日當天必須以專心祈禱悔改來取代奢華享受的,莫過於在贖罪日必須不吃不喝連續禁食廿五小時。透過禁止吃喝,猶太信徒讓人知道,禱告比吃喝更有意義,也表明出禱告與悔改的重要性足以取代飲食的生理需要。

許多信徒在贖罪日會穿上白色的衣服,象徵純淨與清潔,有些人則穿上一種像是袍子的純白外衣(kittel)。如同在猶太新年時的作法,《妥拉》卷軸的布套及聖約櫃的布幔會換成白色,以便製造生動的視覺效果,幫助人在贖罪日專心悔過,尋求靈魂的淨化。誠如以賽亞先知的教導:「你們的罪雖像硃紅,必變成雪白。」(以賽亞書一章18節)

贖罪日猶太教儀式在日落時分舉行,以誦讀「柯爾.尼德拉」禱文(Kol Nidre)拉開序幕。整個禮儀因著第一則誦讀的禱文「柯爾.尼德拉」而得名,意為「所有的誓願」。這則以眾人耳熟能詳的幽長音調所朗誦的禱詞宣告說,所有許過但尚未履行的誓願在此一筆勾銷。禱文中的回應詞表明了人的過犯何其大,但上帝仍舊垂聽,鐵悔的禱告,並賜下饒恕。「柯爾.尼德拉」禱文幫助人預備心,在贖罪日的時候親近上帝,承認自己的過犯,並尋求祂的赦免。

猶太傳統強調,一個人若違背與上帝之間的律法,可以來到上帝面前尋求赦免;但一項過犯若是發生在人與人之間,則犯錯的人必須先向被得罪的人尋求饒恕,才能到上帝的面前尋求赦免。

也就是說,縱使得到被得罪之人的寬恕,犯錯的猶太信徒仍必須到上帝的面前悔改,因為禁止得罪人的律法,原是從上帝而來。既然得罪了人就等於違背了上帝的律法,因而在得到被得罪之人的饒恕後,犯錯的人仍需尋求上帝的赦免。

在某些猶太社群中,猶太教信徒會在誦讀「柯爾.尼德拉」禱文之前,公開與會堂裡的其他人彼此問安,並為著過去一年得罪人之處尋求饒恕。某些猶太社群則選擇在「阿爾.尼德拉」禮之前的數天或數小時,於私下的場合進行這種祈求寬恕的交談。

「柯爾.尼德拉」禮中某則禱文的主題,反映出贖罪日的連貫不息。它提到猶太人的禱告在這一晚向上昇騰,隔天早晨抵達上帝的面前,然後在隔天的傍晚得到祂的應允。「柯爾.尼德拉」裡的多則禱詞,以及「柯爾.尼德拉」禮結束後所剩餘的贖罪日時光(這段餘下的時間與猶太新年期間的主題相稱),都營造出上帝端坐審判寶座、靜觀世間眾人以祈禱懺悔魚貫通過祂面前的詩意寓象。整個「柯爾.尼德拉」禮中散佈了多則特殊的「皮猶町」(詩意性的禱告)禱文,讓這個宗教儀式程序更美麗與深刻。

在「柯爾.尼德拉」禮後段中所大聲覆誦的阿米達(amidah,意馮「靜思默想」)禱文包含了兩段一長一短的纖悔文。這些纖悔文是告白過犯與失敗的敵應禱詞,藉此讓猶太教徒有機會承認自己所有的錯誤與過犯。

有趣的是,這些鐵悔文以複數主詞句「我們犯了 …… 錯」作架構,反應出猶太信仰強調群體要對個人行為負責的概念。這種神學觀認為,即使一件過犯不是某個人做的,「全以色列(全部猶太人)仍須為其他某個人的行為負責。」所以,我要對我鄰舍錯誤的行為負責,正如他們也要為我的行為負責一般。

傳統上,贖罪日早晨的《妥拉》誦讀會追憶「經文時期」的贖罪日儀式,亦即:大祭司在當時會向上帝獻上一隻山羊作為特別祭,然後將另一隻山羊,也就是代罪之羊送到曠野死地,藉此象徵性地將百姓的過犯帶走(《希伯來聖經》利未記十六章)。由先知以賽亞的話所寫成的《哈費他拉》(摘自《希伯來聖經》以賽亞書五七章14節至五八章14節)提醒人,若沒有伴隨著心靈的真誠悔改,則贖罪日的宗教儀式都是枉然。

在贖罪日的下午,猶太信徒會誦讀一些「紀念禱文」(Yizkor Prayer)。他們在誦讀時,帶著敬愛與崇敬之心,追憶那些曾給予並塑造他們生命的過往親人。

在「紀念禱文」儀式(Yizkor)的後半段,猶太人會追憶遠古的贖罪日儀式,亦即:大祭司每年只在贖罪日時進入耶路撒冷殿的至聖所,開口呼求上帝至高至聖的名號,並為自己、親人以及所有的猶太人禱告。除此之外,在「紀念禱文」的後半段儀式中,猶太人會誦讀禱文,追憶猶太殉道者,包括從羅馬帝國占領時期一直到西元70年聖殿被毀為止的死難者,以及在猶太史上的其他所有殉道者。

另外,在贖罪日下午的猶太教儀式中會誦讀《希伯來聖經》裡的《約拿書》。當年,先知約拿到尼尼微城去,對它的居民宣布,該城即將因著他們不斷陷在罪惡之中而遭毀滅。這些百姓一聽到約拿的預言,馬上就為自己的行為悔改。為此,上帝赦免了他們的過犯,全城的人也因而得到拯救。當夕陽西下,贖罪日也進入尾聲的時刻,猶太教徒再次被提醒,如果全尼尼微城可以因著悔改而得到救贖,那麼個人當然也可以透過悔改得到拯救。

贖罪日最後的儀式,是在日落與夜幕籠罩時誦讀「結束禱文」(Ne’ilah;希伯來字義是「關閉」或「鎖上」)。這首禱文管造出贖罪日的最後禱文在天門即將關閉的那刻,昇騰至上帝面前的意象。「結束禱文」以沉緩幽長的音調來誦讀,在這每年僅只一次的時刻營造出美妙與甘苦交融的氛圍。

日落時分(嚴格來說,是在日落後約四十分鐘左右,天色完全變黑時,亦即整個贖罪日進行到快滿廿五個小時的當兒),猶太教徒會誦讀「信仰告白」,它以「以色列啊,你要聽!YHWH我們上帝是獨一的主」(Sh’ma Yisrael)起頭,以覆誦七遍「YHWH是上帝」結束。

之後,響起一長音的公羊角號聲,信徒們互道:「明年耶路撒冷見」(L’shanah haba’ah b’Yerushalayim)。這句被傳誦已數千年的祝福,代表了猶太人渴望結束飄流異鄉、回到以色列地的盼望與祈求,也代表了他們嚮往最終救贖、和平、以及完美世界所做的禱告。

贖罪日的祝賀詞是「願你被保守到底。」(G’mar chatimah tovah)或簡稱「保守到底」(G’mar tov;字面的含義是「好的封存」)。由於猶太新年的祝賀詞是「願你在上帝的生命冊上被命定了一個好年」,因而在贖罪日這個運用詩意突顯上帝在生命冊中記錄眾人命運的節期,祝賀詞會變成:「願你在上帝的生命冊中被保守到底(sealed for good)。」

緊隨著贖罪日莊肅穆氣氛的,是因著明白悔改這項艱鉅任務已經完成所帶來的滿足,以及因著知道上帝應許赦免所經歷的喜樂。傳統上,在贖罪日的尾聲,家人與朋友們會共聚一處,透過團圓和樂的簡餐來結束廿五小時的禁食。

雖然贖罪日一年只有一次,但贖罪日的目的與精神卻活化在每一天。傳統猶太人一日三次誦讀的「阿米達」(靜思默想)禱文包含了一則悔改禱詞,以及一則祈求上帝赦免過犯的禱詞。這表示,猶太人體認到,贖罪日固然是每年一度公眾悔改與尋求赦免的時刻,但反省言行與致力自我提升卻是每日的義務。

正因它們在猶太生活中的力量與重要性,猶太新年、十天的「悔改期」,以及贖罪日一起被稱為「最大節日」或「至聖節日」。它們的希伯來名則為「可畏之日」(Yamim Noraim),意思更強而有力。這個名稱說明了在猶太新年與贖罪日時的可畏任務與終極喜樂,亦即在其中艱辛的真誠自省、謙卑誠實的纖悔、個人的成長、所渴求的赦免、以及獲得上帝豐盛祝福的無限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