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文化

> 節期

逾越節 (PESACH)

字面的含義是「越過」。逾越節是一個七或八天的節期,從尼散月的十五日展開,相當於每年陽曆的四月。

逾越節是紀念並慶祝希伯來奴隸脫離埃及為奴之地的歷史事件同時,它也是一個春天的節期,慶祝大地在歷經漫漫嚴冬之後重生因此,逾越節也破稱為「猶太春節」(Chag Ha’Aviv)。

逾越節的由來

逾越節的背景故事記載於《希伯來聖經》的《出埃及記》一至十五章。希伯來人是雅各與他兒子們的後裔,他們的先祖大約在四百年之前為著逃避飢荒而遷居埃及。四百年之後,當時的法老王卻認為,遇到戰時,希伯來民族將有足夠的實力策應敵國打敗埃及。為了預防此事發生,法老王下令將所有新生的希伯來男嬰溺死於尼羅河中,其餘的希伯來人則發配為奴,從事將泥上與稻草混合成磚,以及建造城市的苦力工作。

希伯來人的生活自此變得艱苦難當,於是他們在困苦中呼求祖先的上帝,求祂來拯救他們脫離痛苦。上帝看見他們的苦情,便差遣祂的僕人摩西帶領這群希伯來奴隸爭取自由。

摩西本人原是某個希伯來奴隸的兒子,卻逃過法老的殺嬰令,存活了下來,當他出生時,父母親並沒有將他丟到尼羅河裡淹死,反倒將他放在一個籃子裡順河漂流。後來法老的女兒發現他,便把他帶回皇宮,當成自己的兒子撫養長大。

摩西長大後,有一次看到埃及監工毆打希伯來奴隸。義憤填膺的摩西殺了埃及監工,並須為此逃離埃及,來到米甸。摩西在米甸成為一名牧羊人,照管米甸祭司葉忒羅的羊群,並娶了他的女兒為妻,過著隱姓埋名的日子。直到有一天,上帝從一片被烈火燃燒、卻沒有焚燬的荊棘叢裡向摩西說話,吩咐他去見法老,並要奉以色列的上帝之名告訴他:「讓我的百姓離開!」

摩西百般地推辭,不想接受這份差事,但沒人躲避得了上帝的呼召。因此,摩西在兄長亞倫(他成為拙口笨舌的摩西的發言人)的陪伴下回到了埃及,替上帝向法老傳話說:「讓我的百姓離開!」

法老硬著心,不肯釋放他的奴隸,不願對這位看不見的以色列上帝讓步。於是摩西奉上帝的名,接連不斷地在埃及施行九災:(1)使尼羅河水變為血;(2)青蛙布滿全埃及地;(3)全埃及遭蝨子肆虐;(4)蠅災;(5)牲畜死於瘟疫;(6)所有的人長瘡;(7)降下冰雹;(8)蛀蟲肆虐;(9)全埃及被一片黑暗所籠罩。在每場災難發生後,法老王都看似準備釋放希伯來奴隸得自由,但每一次他又反悔,拒絕讓他們離開。

上帝告訴摩西,叫希伯來人預備迎接第十災,也就是最後一災。每個猶太家庭要宰殺一隻羊恙,並將羊恙的血塗抹在門楣上,作為保護的記號。到了那天晚上,上帝和「滅命的天使」橫掃全埃及,將每個埃及長子都殺了,卻「越過」並「保護」了凡以恙羊血塗上記號的希伯來奴隸的住家。

無計可施的法老王斥令摩西立即帶所有的希伯來奴隸離開埃及。在摩西的帶領下,希伯來人快速啟程。由於出發得匆促,希伯來人烘烤作為路膳的麵包都來不及膨鬆發酵,變成了一種扁平、無味、無酵的 matzah 餅。

根據《妥拉》的記載,共有六十萬已達作戰年齡的希伯來男子離開了埃及。如果這個記載屬實,那麼離開埃及的希伯來女人的數目也應相同。若再加上同行的小孩、老人、屢弱罹病者,以及《妥拉》中提到一起加入出埃及之旅的「閒雜人」(出埃及記十二章38節),則這次離開埃及行動的總人口應有接近兩百萬人之譜。

不過,希伯來奴隸才剛離開埃及,法老王又改變了心意,還派軍兵去將大批的奴隸抓回來。在蘆葦海(一般稱作「紅海」)的岸邊,摩西與希伯來人面對前有大海阻擋,後有埃及追兵的景況,便呼求上帝的幫助。上帝使海在他們面前分開成為乾地,讓百姓得以安然無恙地經過。就在埃及軍兵尾隨過海的剎那,海水呼嘯一聲復原,將埃及軍兵溺死在水中。

摩西和以色列民站在海的另一岸,唱詩讚美上帝的拯救。希伯來人在脫離為奴生活之後展開長途跋涉,先是來到西乃山領受上帝的律法,接著朝以色列人的應許之地前進。

所以,逾越節的設立乃是為了紀念以色列民出埃及,而且上帝吩咐,世世代代的每個猶太人都要有如同自己出埃及的體會。透過「出埃及」(yetze’at Mitzraim)這個關鍵經歷,希伯來奴隸這群烏合之眾得以脫胎換骨,形成一個民族。

逾越節的預備事項

與其它猶太節期相比,逾越節規矩更多,為的是要讓每個猶太人都能深度參與,體會身歷其境的感受。

在逾越節期間,吃或不吃什麼食物成為守節的重心。由於當年希伯來奴隸匆促逃離埃及,來不及烘烤麵包到發酵膨鬆的地步,因此在逾越節為期七或八天的時光裡,猶太人仿傲當年重獲自由的祖先,只吃一種扁平無味又無酵、稱作 matzah 的麵包。所有會在烘烤過程中讓麵包發脹膨鬆的酵母一律不能食用。

「酵母」的希伯來文是chametz,但在逾越節期被禁用的所有東西都稱作 chametz。拉比賢哲在界定逾越節期禁用的食物時,順道為「酵母」下定義。他們認為以下五種穀物屬於酵母的範疇,因為它們能被拿來製造有酵麵包。這五種穀物分別是:小麥、大麥、黑麥、裸麥和燕麥。此外,米與豆科植物中的碗豆、豆萊、玉蜀泰、甜玉米、扁豆、粟于和芥菜也被列在禁止之列,因為它們在烹煮的過程中會膨脹。

因此,在逾越節時禁用的食物包括有酵的麵包、糕餅、餅乾、薄餅、麥片、混合穀物的咖啡,以及用上述五類穀物裡的任一種所製成的東西,包括啤酒與蒸餾製造的酒類。唯一的例外是無酵餅,因為它雖是以小麥製成,但整個製造過程受到拉比們的監督,以此確保麥粉只與水分接觸一定的時間,進而排除發酵的可能性(與水接觸是讓麥子發酵的方法)。

既然所有含酵的食材在逾越節期間都一律禁用,拉比賢哲們進一步明訂,所有用來預備及盛裝含酵食材的器皿也不准使用。因此,在傳統猶太人的家中,平常所有的碗盤、玻璃、銀器、瓶罐、煎鍋及烹煮用的器皿,都會在逾越節期間收起來。代之以逾越節專用的烹具和餐皿。

根據猶太飲食條例(kashrut),這套特別的「逾越節餐具」會用不同的器皿來盛裝肉類及乳製品。整套餐具平常束之高閣(通常裝箱放在閣樓、地下室、車庫或其它儲藏室裡),只在逾越節那週才被拿出來用。節期間,房子必須徹底打掃乾淨,所有的含酵食材,包含小孩子掉落地上的餅乾屑都必須清除乾淨。所有在廚房裡的大型家電,例如電冰箱、電爐、烤箱、微波爐、洗碗機與水槽等等,全要洗刷乾淨。所有含酵食材遺留的痕跡都必須消失無蹤。

預備過節的最後一關是「春季大掃除」。清理自家、讓充滿鍋碗飄盆的廚房變成完全無酵、等過完節再讓一切恢復舊觀,是何等吃力的工作,但忠心守節的猶太家庭卻以歡喜與專注的態度加以承擔。

由於逾越節期間嚴令除酵,猶太人遂發展出一些儀式,以確保家中所有的含酵食材都被清除乾淨。所以,在逾越節開始的前一晚會舉行「尋酵」(bedikat chametz)的儀式。這項儀式為人們提供了「最後的機會」,看看在預備逾越節與大掃除的過程中,是否有漏網之酵。「尋酵」儀式遵照著舊有的習俗來進行,這習俗在當初必然是出於務質的考量,但今天模仿它的作法,不過是為了懷舊。

在「尋酵」時,尋酵者會用點燃的蠟燭照亮房間,現在則基於安全的考量,都用手電筒來替代。此外。他們拿羽毛將發現的酵撥到木匙裡,再用木匙將酵材置人紙巾或袋子裡。事實上,家裡的某個成員都會在屋裡預先安放一些酵,為的是讓尋找的人起碼一定可以發現一些酵,也使得「尋酵」儀式開始之前的祈求禱告沒有白唸一場。「尋酵」儀式是整個逾越節預備過程的高潮,也是個特別對孩童來說趣味橫生的歡樂時光。有趣的是,歐美社會每年在復活節時流行尋找復活蛋,或許是仿效猶太信仰中的「尋酵」儀式。在尋酵儀式結束後,眾人會誦唸:「屋子裡任何沒被看見或未被清除的殘酵就此仿若不存在,化作地上的塵土。」

翌日黃昏是逾越節開始的時刻。在該日清晨,前一晚發現的酵會被焚毀。這個儀式稱作「焚酵」(bi’ur chametz)。雖然說現今只有最傳統的猶太家庭才會繼續遵守這項習俗,「焚酵」儀式突顯出將所有含酵物質掃出家門的重要性。

然而,縱使有費心的清掃和預備仍舊不夠。拉比賢哲們決議,猶太人甚至不准在逾越節期間擁有任何的含酵物質。

拉比賢哲們認為,丟棄所有的含酵物質(包括尚未開封的瓶裝及罐裝含酵食品 -- 它們即使在逾越節時被收起來,仍舊還是含酵物質)將造成太大的財務損失,於是制定了一項特別的律法,允許猶太人在逾越節期間對特定的含酵食品加以「保留」而不「擁有」。這個律法機制被稱為「賣酵」(mechirat chametz)。首先,每位猶太戶長授權拉比,將歸屬該戶人家的含酵物質賣給某個非猶太人,讓他在逾越節期間獲得這些東西的所有權。在逾越節展開的當天早晨,也就是在焚酵之後,拉比會與某個非猶太人訂下正式契約,將他自己名義上所有,以及那些授權他代理簽約之猶太人名義上所有的含酵物質全轉移給這個非猶太人。

猶太人不需要擔心在逾越節期間擁有含酵物質,因為根據拉比所簽的契約,買酵的非猶太人已經成為這些含酵物質的合法所有者。在逾越節的尾聲,這項交易自動作廢,賣出去之含酵物質的所有權也隨即轉移回原先的所有者。按法律來說,這些非猶太人的買主有權在逾越節期間進到猶太人家中,聲明自己擁有這些酵,並將它們取走。但實際上,這種事從未發生過。

透過這種賣酵的契約,猶太人得以兼顧律法的字義與精神,同時卻不需承受財物或生活上的損失或不便。有些人可能認為,這種契約只不過是一種虛擬,但不可否認的,這種契約對那些願意遵守所有逾越節律法與風俗的猶太人來說,卻是至關緊要。

在所有的過節準備都完成之後(包括「尋酵」、「焚酵」和「賣酵」),按律法和傳統,猶太人在逾越節展開當天(從日落時分起算)的早晨過十點後,就不再吃任何的含酵食品。這條規定出現的當時,猶太人幾乎都在家裡用餐,所以這條規定形同讓家裡保持淨空,好迎接逾越節的來到。

現今,許多猶太人仍舊在逾越節期的午餐當中吃含酵食品,前提是吃飯的地方必須是在外面由非猶太人所經營的餐廳,因為這樣的地方不需因著逾越節而除酵。

此外,在逾越節展開的當晚之前就吃逾越餐的猶太人,仍舊不會在那時就吃無酵餅。因為按照律法和傳統,第一塊無酵餅要等到逾越節展開當晚的教儀性餐會時才能吃。

還有一項習俗是在逾越節開始之前要遵守的。在逾越節展開之前(落日時分起算)的當天,所有的猶太長子都要在日間禁食。這種禁食稱作「長子的禁食」(ta’anit habechorim)。當年為了讓希伯來奴隸得自由,許多的埃及長子在第十災中被殺。因此猶太長子世世代代都在逾越節展開之前的當天,以禁食作為永遠的誌念。這是蘊含了歷史與謙卑的禁食。

不過,這種禁食的義務可以暫時中斷。舉例來說,如果一個必須在 ta’anit habechorim 這類日子裡禁食的人恰巧自己誦讀完,或是到場見證別人誦讀完《他勒目》裡的一卷專論,則為了這項成就所舉行的吃喝慶祝(稱作「終結」或「結束」,希伯來文讀作 siyyum)將可以取代禁食的義務。

許多猶太會堂會安排拉比與《他勒目》的學習者在逾越節開始之前的那天早晨將《他勒目》裡的某卷專論正好讀完。在當天的早晨崇拜儀式後,《他勒目)的學習者在會眾(包括所有想在場觀禮的猶太長子們)的面前讀完某卷專論的最後幾句,因而帶來慶祝「終結」的必要性,也藉此免去「長子的禁食」的義務。

最後,在逾越節開始前,猶太人會進行一種特別的「賙濟」(或 「善舉」,tzedakah),即發放「麥餅錢」(ma’ot chitim)。這是為了確保任何有需要的人都有足夠的金錢.可以購買無酵麥餅以及過節的必須品。

逾越節宴席 (The Seder)

逾越節最重要的一條規矩,是於節期頭一天的晚間在家中舉行教儀性的歡喜宴會(對奉行八天節期的人來說,宴會在頭兩晚舉行),稱作「逾越節宴席」(seder,意思是「次序」)。在席間,人們透過說、唱、特別的飲食、讚美的禱告,來向特別是孩童在內的出席者重述、模擬、解釋並慶祝出埃及的故事。

在逾越節宴席上被用來描述及解釋出埃及事件的書籍被稱作《哈加達》(haggadah,意思是「傳說」或「訴說」)。《哈加達》裡盡是《希伯來聖經》的篇章節錄,以及拉比賢哲們對出埃及之舉的註釋。它也大要列出逾越節宴席裡應當遵行的事項,解釋席間所用各樣象徵物、物品及飲食的含義,藉此傳述先祖們為奴並獲得自由的經過。《哈加達》也包括了頌讚上帝施行神蹟,將以色列人帶離埃及的詩篇與頌歌。

最早發行的《哈加達》出現在撒狄亞院長於西元十世紀所編寫的猶太公禱書中。許多西元十三至十五世紀之間寫成的不同版本的《哈加達》也被保存至今。到今天,《哈加達》的版本一共超過二千五百種。它們來自猶太人從古至今所居住的不同國家,反映出不同猶太社區的獨特風俗習慣。《哈加達》也是所有猶太書籍擁有最多彩繪本的書。人們可以在發行世界各地的千百種《哈加達》裡見到美麗繪圖。

過去千百年來,猶太人根據「自由」這個《哈加達》所強調的主題,不斷地增加並擴充傳統《哈加達》的內文,以便反映出各個時代的特定議題與需求。

舉例來說,在1945年,一些美國士兵親身將猶太人從恐佈集中營釋放出來後隔幾天,為他們自己的逾越節宴席版《哈加達》添寫了新的內容。在1960年代,美國的猶太人寫下《自由哈加達》,表明對公民權運動的支持,以及對東南亞戰爭的反對。在1970年代出現過一本《哈加達》,為蘇聯境內遭到政治迫害的猶太人爭取自由。近年來開始出現《女性哈加達》,反映出女性對爭取平權的努力。

「自由」必須不斷地在每個時代被更新,並且對特定地區、議題與事件所呈現的需求加以回應。而《哈加達》正給予了猶太人一個紀念先祖的奴役,並慶祝他們在歷史中獲得拯救的大好機會,並同時提供他們一個在渴望並尋求人類自由與尊嚴的過程中,能夠兼融時代處境的理念架構。

宴席的菜單

在宴桌上擺放著一碟「逾越節宴席」盤,裡頭有五道(有時六道)象徵逾越節由來的食物:

  • 1. 烤蛋(betzah):蛋有兩重意義,首先象徵逾越節時帶到耶路撒冷聖殿獻為祭的其中一樣祭品,其次象徵生命的完整與持續。
  • 2. 青菜(karpas):這些青菜通常是香菜或芹菜,代表春天與更新。在宴席過程中,青菜會沾著鹽水吃,象徵希伯來奴隸當年所流下的眼淚。
  • 3. 烤羊烴骨(zaro’a):羊骨象徵逾越節所獻上的羊羔。
  • 4. 苦菜(maror):通常是禪菜,象徵在埃及為奴生活的苦難。在宴席中親嚐苦菜可以讓人實際體驗到「被奴役的苦澀」。
  • 5. 泥醬(charoset):混合了切丁蘋果、核果(有時用棗子)及酒。泥醬代表希伯來奴隸被迫用來製磚的灰泥。在宴席中親嚐泥醬可讓人更深領會為奴的感受。

有時,「逾越節宴席」盤上還有擺第六道稱作 chazeret的苦菜。因為在宴席當中,會吃苦菜兩次,有些猶太人於是習慣將第二道苦菜也一併放在餐碟裡。如果蔊菜被拿來作第一道苦菜 (maror),則第二道苦菜(chazeret)通常是苦萵苣。

除了「逾越節宴席」盤之外,逾越節宴席的桌上還會放一些其它食物與教儀性的物品,這些東西都對逾越節有特別的意義,並在逾越節宴席這段如同逐步上演的教儀戲劇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扁平無味的無酵餅(matzah)是逾越節期的主食,為要讓猶太人追憶,希伯來奴隸當年倉促逃離埃及,來不及讓烘烤的麵餅發酵。逾越節宴席的桌上會擺放三份疊在一起的無酵餅,代表三類猶太人的合一;這三類亦即古代祭司階級及他們的現代後裔,祭司的助手利未人,以及其餘的猶太普羅大眾。

現今,許多猶太家庭會再疊上第四份無酵餅,為要紀念那些在世界各地仍舊活在政治性奴役中的猶太人。這第四份無酵餅通常被稱作「希望之餅」(Matzah of Hope)或「合一之餅」(Matzah of Unity)。

在宴席的開始,三份無酵餅的中間那一塊會被擘成兩半,其中的一半作為宴席的「正式甜點」(afikoman)。這塊「正式甜點」會先被藏起來,再由小孩子去找,將它「偷到手」,再由大人用「贖金」(通常是一份禮物)取回。由於這塊「正式甜點」若不被吃掉,逾越節宴席就無法結束,所以孩子們索取「贖金」的要求向來沒被拒絕。這項偷「正式甜點」與買贖的遊戲主要是為了讓孩子在「逾越節宴席」的過程中保持參與,以免他們因著儀式進行得太晚,感到疲憊與不耐。

按傳統,在餐宴的過程中會喝四杯酒,為要呼應並紀念《妥拉》記載上帝的四項拯救應許:「我要把你們從埃及人的重擔底下救出來;我要拯救你們脫離他們的奴役;我要用伸出來的膀臂,並藉著嚴厲的刑罰來救贖你們。我要以你們作我的人民 ……。」(出埃及記六章6-7節,新譯本)在儀式進行的過程中,每個人的酒杯會倒滿四次的酒。緊跟在《妥拉》四救贖應許之後的,是「我要把你們領進去,將那地賜給你們為業」(出埃及記六章8節)這項應許。

有些古時的拉比賢哲認為,出埃及記六章8節應被視為第五個救贖應許,因此,逾越節宴席時應該喝五杯酒。其他的拉比賢哲們則認為,只有與出埃及相關的頭四件事是真正的救贖應許,第五件事則只是最終的應許。所以,這些拉比認為只有喝四杯酒才符合救贖應許的真相。

當古代的拉比賢哲無法達成共識時,他們都會禮讓先知以利亞來做最後的仲裁。因為根據傳統說法,將來會由先知以利亞來重返人間,宣告彌賽亞降臨。拉比賢哲們認為,當彌賽亞來臨時,所有猶太律法裡的爭議都會獲得解決。因為以利亞的任務不僅是宣告彌賽亞的來臨,也宣布律法爭議的最後裁決。

習俗上的妥協作法是在逾越節宴席時飲用四杯酒,但桌上還會擺放一個酒杯,象徵第五杯酒。它屬於整個宴席禮儀及赴席眾人,卻不被拿來飲用。這第五杯被稱作「以利亞之杯」(the Cup of Elijah),提醒猶太人,以利亞有朝一日會重返人間.宣布救贖的到來,並接著裁決,在「逾越節宴席」中是否喝五杯酒。在接下來的餐宴儀式中,以利亞也被象徵及寓意地邀請加入宴席,並輟飲他自己杯中的酒。

「以利亞之杯」的儀式有兩個目的。首先,它除了紀念出埃及的歷史性救贖之外,也讓人想起猶太人對最終救贖,以及平安詳和能早日速臨地上的渴望。其次,它也是另一種讓疲憊的小孩子在冗長儀式中保持興味與投入的策略。因為,大人會告訴小孩說,以利亞會造訪逾越節宴席,並且喝他的那杯酒。所以,禮儀進行到某個階段時,小孩子會跑去打開家裡的大門,然後再跑回去端詳酒杯裡的酒有沒有減少,接著宣布以利亞是不是已經喝過他的酒。

現今的許多家庭採取了新的作法。他們不會等以利亞「象徵性地」來喝他的酒,而是讓每位參與逾越節宴席的男女都從自己的酒杯中倒微量的酒在「以利亞之杯」中。這項新的作風表明,我們不能只單等候救贖的來到,也須積極參與,透過行動將救贖帶到世界上。

逾越節宴席裡的每個座位(或起碼是桌主的座位)上會擺放枕頭,讓赴席者都可以斜躺著吃,而這也正是古時候象徵自由的姿勢。古時的奴隸必須在用餐時正襟危坐,生來就是自由人的男女卻得以奢侈地自在斜躺。所以,雖然逾越節的教儀式宴席主要是為了讓人緬懷並肩現被奴役的苦境,但整個宴席的過程與座位設計卻散發出自由的氣息。

宴席的程序

逾越節宴席分成十五個部分,並順著一定的程序來誦讀與進行。

  • 1.(Kadesh):為第一杯酒祝謝,之後飲用。
  • 2.(Urechatz):洗手。這是為了開始正式用餐儀式而進行的象徵性潔淨禮,洗手的動作也是為了預備接下來吃蔬菜。這道程序不用祝謝。某些猶太傳統是讓某個人將水罐帶到桌主那裡,由桌主本人輪流為大家倒水洗手。其它的傳統則是讓赴席者自行在桌上從水罐裡倒水洗手,或是到宴桌外的水槽裡去洗。
  • 3.(Karpas):吃沾鹽水的蔬菜。有些人解釋說,在宴席的一開始吃疏栗,是為了引起小孩子的好奇心,進而詢問大人關於逾越節的意義。
  • 有人則認為,由於主菜不會那麼快吃,因此安排吃疏只是為了暫時充饑。
  • 4.(Yachatz):擘開三份無酵餅的中間那一塊。其中的一半作為「正式甜點」(afikoman)。
  • 5.(Maggid):講述逾越節的故事。在場的最幼小孩童會提出著名的「四問」,為解釋逾越節的由來設定方向。這「四問」的內容是:「這晚與其它夜晚有什麼不同?在其它夜晚,我們可以吃含酵或無酵的餅,為什麼今晚只能吃無酵餅?在其它夜晚.我們可以吃任何菜,為什麼今晚只吃苦菜?在其它夜晚,我們根本不將食物沾鹽,為什麼在今晚要沾兩次?在其它夜晚,我們可以坐著或躺著吃,為什麼今晚非要斜躺著吃呢?」
  •    《哈加達》裡有許多解釋並擴充逾越節記載的故事、傳說,以反對拉比賢哲意見所作的詮釋,它們成為回答「四問」,以及闡明逾越節儀節之真義與目的的根據。
  •    Maggid的高潮包括敘述十災。每逢誦讀過一災,眾人會將自己杯中的酒倒出幾滴,滿溢的酒杯象徵完滿的喜樂,但許多人在希伯來奴隸獲得自由的過程中必須受苦與死亡,這使得歷世歷代猶太人的喜樂受到減損。所以,在朗誦完每一災之後倒出幾滴酒,代表猶太人明瞭別人所經歷的痛苦。
  •    另一個程序高潮是吟唱膾炙人口的歌曲「應該就夠了」(Dayenu),它數算上帝為猶太人所施行的所有神蹟奇事。在誦唱完每件神蹟之後,眾人重覆副歌 Dayenu(亦即:「上帝只要行這件神蹟就夠了。」)。眾人一件接一件地誦唱上帝的神蹟奇事,為上帝替猶太人所施行的偉大神蹟帶來戲劇性的效果。
  •    最後,Maggid 會解釋逾越節三樣象徵物的意義,這三樣是逾越節的羊羔、無酵餅與苦菜。除了《哈加達》的記載,在解釋的過程中仍可加入其它的故事,並開放問題討論,以及分享現代作品的見解,以便更生動地傳達救贖與自由在古今的含義。
  •    在這段程序裡會飲第二杯酒,並同時誦讀讚美上帝的詩篇。
  • 6.(Rachtzah):第二次洗手。洗手時會唸頌辭,以預備接下來吃無酵餅。
  • 7.(Motzee):為著吃無酵餅做第一次的祝謝。這是一般性的感恩,感謝上帝「讓大地出產食物」。
  • 8.(Matzah):為著吃無酵餅做第二次的祝謝。這是特別性的感恩,感謝上帝賜下「食用無酵餅」的誡命。之後,眾人食用逾越節期的第一塊無酵餅。
  • 9.(Maror):吃苦菜,藉此紀念為奴的苦楚。食用之前會唸特別的頌辭。有些傳統作法會把苦菜混著「泥醬」吃。由於「泥醬」象徵希伯來奴隸用來製磚的灰泥,因此將苦菜混著「泥醬」吃是同時紀念為奴的困苦,以及造磚這件讓希伯來奴隸深感痛苦的事(出埃及記一章13-14節,五章10-19節)。
  • 10.(Korech):餅夾苦菜一起吃。用底層那塊無酵餅當三明治,把苦菜合在裡頭吃。這就是所謂的「希列三明治」(Hillel Sandwich),因為賢哲拉比希列(Rabbi Hillel)在守逾越節時,習慣用無酵餅夾著苦菜吃。
  • l1.(Shulchan Orach):全席。開始吃逾越節的餐點。
  • 12.(Tzafun):付「贖金」給「偷了」afikoman 的孩子,接著吃掉這塊「正式甜點」。
  • 13.(Barech):在餐後誦讀傳統頌辭,感謝上帝賜下這頓餐點,以及諸多其它的恩典。
  •     接著飲用第三杯酒,並誦讀特別的頌辭。
  •    舉行迎接以利亞的儀式。此時會打開家門,象徵性地邀請以利亞入內赴席。在宴席的這一刻,紀念的焦點會從歷史性的救贖轉變成對終極救贖、完全世界的到來,以及永世和平的盼望與祈求。
  • 14.(Hallel):誦讀「哈利爾」詩篇,讚美上帝所行的諸神蹟奇事,以及他所不斷施行的祝福。然後喝第四杯酒,並朗誦特定的頌辭。
  • 15.(Nirtzah):宴席結束。《哈加達》誦讀完畢,並求上帝悅納此次逾越節宴席中的禱告與教儀。
  • 宴席儀式的最後祝禱詞是「明年耶路撒冷見」(L’shanah ha’ba-ah b’Yerushalayim)。它道出漂流異鄉之猶太人數千年來的盼望與禱告,亦即能像以色列民在歷經曠野的漂流後被帶入應許之地那般,也速速結束他們客居異地的飄泊歲月,回到故鄉以色列地。在1948年,現代以色列國重新建立,持續了將近兩千年的禱告終於蒙垂聽。
  • 「明年耶路撒冷見」也表明了對終極救贖的渴望,因為「耶路撒冷」不只代表地上的一個城市,也預表「永遠的耶路撒冷」,象徵永遠不斷的最終和平與完全。
  • 猶太人在贖罪日的尾聲也會互道這句祝福詞,讓猶太節期的循環呈現出自然的對稱。由於贖罪日和逾越節相隔六個月,因此兩者相對於彼此來說,都仿佛位於猶太節期持續循環的中間點。也因此,這句在兩者尾聲所唸的祝福詞,讓回歸與救贖的盼望,時常維繫在猶太人的信仰與實踐中。
  • 眾人接下來會吟唱逾越節歌曲,包括最受歡迎的「祂是全能者」 (Adir Hu),「誰認識獨一上帝?」( Echad Me Yoda-ah)以及「一隻小山羊」(Chad Gadyah)。
  • 那些奉行八天節期的人,會在節期的第二晚舉行第二場的逾越節宴席。

八天的逾越節期

節期的第一天和最後一天(對遵守八天節期的人來說,是節期的頭兩天和末兩天)被視為「完全好日子」(full Yom Tov)。會堂在這幾天會舉行宗教儀式,儀式中會誦讀「哈利爾」讚美詩篇、配合節期主題的《妥拉》與《哈費他拉》章節。

在節期展開後的第一個早晨,會誦讀「求露禱文」(Tefilat Tal)。在秋天住棚節期尾聲「集會的第八天」(Shemini Atzeret),會誦讀「求雨禱文」,祈求以色列地的穀物能飽得雨水,滋長茂盛。現在春天來臨,冬雨不再,因此藉由誦讀「求露禱文」,希望上帝能供應足夠的水分,保持土地肥沃青翠。

逾越節期中的安息日有可能是「完全好日子」抑或「中間日」 (Chol HaMo’ed)。在這個安息日裡,會堂會誦讀《希伯來聖經》的《雅歌》(Shlir HaShirum)。

《雅歌》是《希伯來聖經》裡的「愛的詩篇」,就著應景與寫實的觀點來看,它十分合適一個象徵更新的春天節慶。它也象徵性地傳達出上帝與猶太人之間的「浪漫愛情」。這段愛情始於以色列民在逾越節時出埃及,然後在七個星期後,透過上帝在西乃山賜下《妥拉》,與他的百姓「完婚」而達到高潮。猶太人的五旬節,就是在慶賀上帝賜下《妥拉》。

在逾越節期的最後一天(據地方習俗的不同,可能是第七或第八天),會堂裡會誦讀一些「紀念禱文」(Yizkor prayers)。

在逾越節期間那四或五天的「中間日」裡,「完全好日子」所規定的全套節慶儀式活動,以及相關的禁令會變得比較少,但逾越節期明令的飲食律法仍需嚴格遵守。

富有許多傳統習俗與規矩的逾越節期是猶太生活的重心。它紀念猶太人脫離奴役的捆索,成為一個國家,也紀念人類對自由的永恒追尋。這個節期蘊含了重要的歷史以反不斷推陳出新的意義。在歡慶歷史性救贖的同時,它也傳達出對最終救贖的應許及盼望。這個最終的救贖就是「未來的逾越節」(Pesach I’atid)。在那一刻,全人類將會得贖,從此在自由與安寧中居住於一個秉公行義、充滿憐憫、並洋溢著永恒平安的世界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