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基列」這名字可用廣義和狹義來定義,再把狹義的地域分為「南半基列地」和「北半基列地」。地名原意是「多岩石」或「見證之堆」。
按廣義來說,基列可以包括整個(屬以色列)的外約但(參 申2:36,特別是申34:1;士第十至十二章, 20:1;王下15:29)。有趣的是撒上13:7用「迦得」來指某一地區,但卻用「基列來泛指整個境城。王下十10:33同樣將它用作一概括性名詞,在那裏「基列全地」就是指(屬以色列的)外約但,即是包括「狹義的基列」、往南到亞嫩的地區和巴珊。
按狹義的基列來說,它是指一多山、多叢林的地帶,南界由希實本(Heshbon)以西到死海的北端,北面向今日的雅姆克河和雅姆克窪低(Wadi Yarmuk)伸展,到距離雅穆以南約29公里之處變為平原。這些平原在北面繼續延伸為巴珊地。「狹義的基列」便被由東流向西的雅博河(Jabbok)下游一分為南北兩半了;而「基列山」及「基列城」也是屬於狹義的基列之內。這雅博河南北的多樹山區,被形容為位於希實本南面平原或台地的城市和北面的巴珊之間;另見書13:11(注意上下文)。
由於基列的南北兩部分都可單獨的被稱為「基列」,我們即管稱它們為「南半基列地」和「北半基列地」,好讓讀者能夠掌握其版圖。
基本上,「南半基列地」(即希實本至死海這路線以南),一直到亞嫩河的地區,是一處起伏不平的高原,適合種植穀物及飼養牛羊。「南半基列地」本屬於亞摩利王西宏,以色列人進入迦南期間,成功地攻佔了基列,把南半部的基列地給了流便、迦得兩個支派(申3:12, 3:16)。除了書13:31,在舊約聖經中的「基列山地的一半」多數是指「南半基列地」,特別是雅博以南的基列(屬迦得支派)之地域(申3:12「基列山地的一半」,參申3:16;書12:2「基列一半、直到亞捫人的境界、雅博河」, 12:5「基列一半、直到希實本王西宏的境界」;參 書13:25)。
至於「北半基列地」,就是雅博以北的基列,本屬於巴珊王噩(申3:13「其餘的基列地」)。後來,以色列人分地業是把「北半基列地」給了瑪拿西半支派(申3:15;書17:1, 17:5-6)。前文提及書13:31的「基列的一半」卻是用來形容「北半基列地」,亦即是申3:15中瑪拿西半支派的瑪吉所得之地,並非指「南半基列地」。
在申3:12及3:16,和申3:13及3:15中,全名和簡稱的次序是特別值得注意的。一個名詞或稱謂同時有廣義及狹義,或同時用全名及簡稱,無論在古代或今天都是一個普遍的現象。對於舊約中出現的基列一詞,只要我們考究一下上下文,便知到底是指哪一含意了。
基列的乳香是名聞遐邇的(耶8:22, 46:11;參 創37:25)。其山地上密佈的林木與黎巴嫩、迦密齊名,被視為富庶的象徵(耶22:6, 50:19;亞10:10)。它是放羊之地(歌4:1, 6:5),也是逃亡者隱藏之處。舊約聖經裡的士師睚珥(士10:3)、士師耶弗他(士11:1)和巴西萊(撒下19:31;王上2:7)都是基列人,先知以利亞則是寄居在基列的提斯比人(王上17:1)。
除了以上的經文,狹義的基列包括:
照一般的情況,會員看見的會比訪客能看見的更加詳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