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地理辭典

返回

猶大地 (Judah, Land of)

猶大是亞伯拉罕的曾孫、雅各的兒子,其後裔是以色列十二族中的猶大支派。名字的意思是「讚美」。用作為地名的「猶大」,有時是地名,指「猶大地」(另有一「猶大城」);有時是國名,指「猶大國」。聖城耶路撒冷、大衛和耶穌的出生地伯利恒都在猶大地內。因歷史變遷,其範圍在不同時期也有差異。以色列人分配迦南地業時,劃歸猶大支派的屬地稱「猶大」或「猶大地」,位於迦南的南部,與以東交界;東面是鹽海。《聖經》記載,其北界從約但河口起,上到伯曷拉,過伯亞拉巴的北邊,到波罕的磐石;從亞割谷往北,上到底璧、吉甲,連接到隱示麥泉、隱羅結,經欣嫩子谷,貼近耶路撒冷(耶布斯)的南界、利乏音谷的北界,經尼弗多亞的水源,通到以弗侖山、巴拉 (即「基列耶琳」),再向西到西珥山,連接到耶琳山(即「基撒侖」)的北邊;又下到伯示麥、亭那,通過以革倫北邊,延伸到施基侖、巴拉山,經過雅比聶,直通到地中海。西界就是地中海和靠近地中海之地。是以色列各支派屬地中面積最大者。後因其過大,又在該地中分出一塊劃歸西緬支派。大衛躲避掃羅追殺時,曾居住于猶大地哈列的森林。西元前11世紀掃羅王建國,以「以色列」為國名,包括十二族的全部地區。掃羅陣亡後,其子伊施波設即位;猶大支派則擁戴大衛為猶大王,初次形成短暫的猶大國。

七年後,各支派共同擁戴大衛作以色列王。《聖經》記大衛「在希伯侖作猶大王七年零六個月,在耶路撒冷作以色列和猶大王三十三年」。所羅門王時以色列國達到鼎盛,疆域面積最大,幾乎佔有整個迦南(約等於今巴勒斯坦地區)。猶大地中的別是巴位於以色列王國實際控制區的最南端,「由但至別是巴」一語,即形容以色列南北全地。所羅門之子耶羅波安時南北分裂,北國仍名「以色列」,大體相當於北方各族的屬地;南國則叫「猶大」,主要是猶大、便雅憫、西緬的土地,以耶路撒冷為首都。迦巴是猶大國的北部邊界,所以,「從迦巴到別是巴」又成為猶大國全境的代稱。因與外族爭戰或者兄弟鬩牆,領土面積時有變化。西元前721年以色列國亡於亞述,以色列國所在地按其原有的地區名稱分別稱謂,如撒瑪利亞、拿弗他利、西布倫、加利利等;猶大國所在之地仍稱「猶大」或「猶大地」。兩地的人民分別稱「以色列人」和「猶大人」。

西元前586年,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攻破耶路撒冷,猶大國亡。猶大地區先後被巴比倫、波斯、埃及、希臘、敘利亞統治,一度被定為猶大省。受希臘語的影響,希伯來語的「猶大」漸漸轉化為希臘語的「猶太」,詞根相同,讀音近似,只是拼寫上略有差異。「希伯來人」、「以色列人」、「猶太人」漸趨同一。因統治者企圖消滅猶太人的宗教,激起普遍不滿。西元前167年猶太人戰勝強大的敘利亞軍隊,在猶大地建立起馬克比家族世襲的祭司政權,史稱「馬克比王朝」,約有百年獨立。西元前63年羅馬將軍龐培征服該地,希律被封為猶大王。《新約》地名中,「猶大」與「猶太」經常混用,出現在同一段經文中。(書 15:1-12;19:1-9;士15:9;撒上 22:3-5,27:10;30:16;得1:7;王上19:3;王下21:12;24-25章;代下11:17;17:2;賽1:1;耶 39:11;摩7:12;路1:39,65;3:1;徒29:9;10:31;等等)


照一般的情況,會員看見的會比訪客能看見的更加詳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