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地理辭典

返回

耶路撒冷 (Jerusalem)

耶路撒冷在今巴勒斯坦的南部,以色列的首都,為舉世聞名的都市之一。地名之意是「撒冷神的根基」。該城建于猶太山嶺上,地勢西北高東南低。除北面外,城的三面十分陡峭。橄欖山在城外東面。城中有錫安山,東北部聖殿所在地是摩利亞山(又稱「聖殿山」),西北面是各各他山。耶路撒冷東邊、與橄欖山之間是汲淪溪兩岸形成的汲淪谷,欣嫩谷圍繞城的西面和南面;中央山谷從北面的大馬色門往南延伸到西羅亞池,把聖殿、大衛城和西邊的上城分隔。隱羅結泉在汲淪谷與欣嫩谷的會合處,這是耶路撒冷的兩個主要水源之一;另一處即汲淪溪上游的基訓泉,泉水通過暗道流入城內。該城在約四千年前已經存在,可能就是亞伯拉罕時期麥基洗德稱王的撒冷。亞伯拉罕戰勝米所波大米地區的以攔王基大老瑪等四王,奪回被搶的家人、財產後,撒冷王麥基洗德帶著酒和餅前去迎接,並為亞伯拉罕祝福。而後,亞伯拉罕遵從神的旨意,把自己的獨生子以撒帶往摩利亞山,要將他獻祭。以色列人進軍迦南途中,耶路撒冷王亞多尼洗德聯合其他四名亞摩利王對抗約書亞,約書亞大獲全勝。攻陷耶路撒冷等地後實施屠城,殺死五王,把屍體掛在樹上。當時耶布斯人居住於此,故當時的耶路撒冷又稱「耶布斯」。大約在西元前 1000年前後,大衛攻取耶布斯,建都於此。大衛共在位四十年,其中後三十三年在耶路撒冷。他購買了耶布斯人亞勞拿的禾場(位於亞伯拉罕要獻以撒為祭的摩利亞山上),作為修建聖殿的地點,又把約櫃遷移至此,表示耶和華將住在此城。耶路撒冷自此有了聖城兼王城的獨特地位。

所羅門即位後,在父親大衛所買的土地上為耶和華建造了聖殿,還修建了宏偉的王宮和眾多公共建築物,耶路撒冷城的範圍擴大。自此,耶路撒冷成為猶太人(其後也包括基督徒和伊斯蘭教徒)的「聖城」,是當時的政治和宗教的中心,百姓每年在大節期間都到此朝拜神。所羅門死後,以色列分裂為二,耶路撒冷是南方猶大國的首都,城市也大不如前。數百年間,耶路撒冷屢遭外族入侵,城中和聖殿的財寶被掠,聖殿多次被破壞,又多次修復或重建,但基本位置不變;而城市的規模、範圍多有變動。西元前6世紀初,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包圍耶路撒冷,並於西元前586年毀滅城市和聖殿,西底家王及百姓被擄走,猶大國亡。

西元前538年,猶大人獲准回國,所羅巴伯領導他們重建聖殿;數十年後,尼希米又重修了城牆。西元前198年,耶路撒冷受敘利亞的西流基王朝管轄,安提阿古四世毀壞耶路撒冷,污穢了聖殿。馬克比率猶大民族起義,建立馬克比政權,聖殿和耶路撒冷得到部分修整。西元前1世紀中葉,羅馬人佔領了耶路撒冷,分封大希律為猶太王。大希律和希律亞基帕先後整修並擴建耶路撒冷,包括重建一座宏偉的聖殿。為了便於區別,史書中常稱「第三聖殿」。馬利亞曾抱著嬰孩耶穌到該聖殿為他行奉獻禮,十二年後,耶穌父母再次帶他到聖殿過逾越節。耶穌成年後,常到耶路撒冷過節,並傳道和醫病;其被捕、受審、釘死於十字架和復活都發生於此。耶穌復活後,曾多次向門徒們顯現,其中數次在耶路撒冷。使徒時代,耶穌的門徒在耶路撒冷被聖靈籠罩,傳道醫病,從這裡出發到各處傳道;也在這裡被拘禁、刑訊或被殺害。基督教傳播初期,耶路撒冷的教會一直居領導地位,解決教會紛爭的會議也在此城召開。

西元66年,猶太人叛變,四年後羅馬人攻進耶路撒冷,摧毀全城和聖殿,將耶路撒冷更名為「羅哥尼亞」。而後又在聖殿的原址上建造了羅馬神廟。西元4世紀羅馬皇帝君主坦丁在位,稱自己信奉基督,猶太人才獲准返回。該城成為基督徒的聚居地,逐漸恢復耶路撒冷舊名。西元637年,穆斯林佔領了耶路撒冷,亦以此為「聖城」,在摩利亞山聖殿舊址上建造清真寺。此後,耶路撒冷多在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控制之下。1948年,以色列重新建國,耶路撒冷的歸屬問題迄今一直有爭議。(創14:17-19;22:1-14;書10:1-27;15:8,63;12:10;撒下5:5-16;王上6 章;14:25-26;王下12:18;18: 13-19:36;20:20;25 章;拉5 章;尼3-6 章;詩:48,122,125;太 21:1-11;路2章;19:28;24:49;約2:23;3:21;5 章;7:10;10: 42;徒2章;15章等等)


照一般的情況,會員看見的會比訪客能看見的更加詳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