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難題 > 舊約難題 > 索引

像傳道書這樣向讀者灌輸懷疑態度的經卷,怎可能被劃入聖經正典呢?

傳道書,原文乃Qohelet,意即「傳道者」,七十士譯本將這詞譯爲Ekklesiastes。 這書卷通常都被人指爲憤世嫉俗的書卷,與一般希伯來信仰不吻合。傳道者—— 所羅門——被視爲不可知論者,因爲他宣稱,人死後不知遇到何事:「人一生虛 度的日子,就如影兒經過,誰知道什麽與他有益呢,誰能告訴他身後在日光之下 有什麽事呢。」(傳6:12)7:15-16 又指出:「有義人行義,反致滅亡,有惡人行 惡,倒享長壽。這都是我在虛度之日中所見過的。不要行義過分,也不要過於自 逞智慧。何必自取敗亡呢。」面對死亡時,傳道者更表達了極度悲觀的態度:9:4-5 指出:「與一切活人相連的,那人還有指望。因爲活著的狗比死了的獅子更強。 活著的人,知道必死,死了的人,毫無所知,也不再得賞賜,他的名無人記念。」 單單看上述數段經文,傳道者著實懷疑人類生命裏的屬靈層面,亦質疑敬虔度日 的價值。更甚者,傳道書內有些經文表達近於享樂主義的態度,例如「人在日光 之下勞碌累心……得著什麽呢。因爲他日日憂累,他的勞苦成爲愁煩……人莫如 吃喝,且在勞碌中享福。」(2:22-24)然而,傳道書是極具價值的作品,蘊含著 深奧的哲理。我們雁視傳道書爲一整體,而不可從書內拾取某經段來加以引伸, 無視其上文下理;要綜覽全卷傳道書,方能洞悉其豐富的智慧與價值,瞭解神在 其中的心意。

仔細綜覽傳道書,當能瞭解此書的主提及作者的真正目的。所羅門曾盡辦法探求 人類生命的最高價值,但到了最後,所羅門說出自己多年尋找的結果——在尋求 滿足與喜樂這方面來說,世界所能供給的,都只不過是虛渺而易逝的東西。一切 都屬虛空,沒有價值,毫無至終的滿足。「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1:2) 傳道者宣稱他要尋找summum bonum,他嘗試以所有方式來獲得快樂,建功立業 以求滿足,甚至他自己的智慧(包括知識及哲理方面)已達無上境界(2:2-9)。 「凡我眼所求的,我沒有留下不給他的。我心所樂的,我沒有禁止不享受的。因 我的心爲我一切所勞碌的快樂。這就是我從勞碌中所得的分。後來我察看我手經 營的一切事,和我勞碌所成的功。誰知道都是虛空,都是捕風。在日光之下,毫 無益處。」(2:10-11)換句話說,這位傳道者曾面對主耶穌在日後提出的挑戰:「人 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麽益處呢。」(太16:26)傳道者嘗試攫取 這世界能給與他的一切,要冀求生命裏頭的一切享樂與滿足;最後,他竟發覺自 己是一無所有。

綜觀傳道書,全卷的鑰字是「日光之下」(tahat hassemes)沒有認真面對神的人, 會落入一個幻像裡——「這世界不外如是」;他們是從世界的角度看事物。於是, 傳道者要回答這個挑戰:假如世界上的一切,都不外如是,沒有新意。那麽,就 讓我來查察世界上有那些東西有永恒價值,可使人有真正滿足。傳道者擁有最有 利的條件,使他能作出多方嘗試、查察。但他最後也得承認,以世俗眼光來看事 物的物質主義者,至終會發覺物質本身是無意義的,他只會面對失望。凡他所意 欲的,他都取到手了;凡他所渴求的,也都曾沈醉於其中,但這一切都只會令他 厭惡與嘔心。

其實,傳道書的資訊清晰響亮——只有與神建立了良好關係,才能尋獲生命的真 正意義。人必須以誠懇的態度來面對神的旨意,熱心於踐行神的目的;否則,人 類的生命只會是沒有意義的悲劇。「惡人雖然作惡百次,倒享長久的年日,然而 我准知道,敬畏神的,就是在他面前敬畏的人,終久必得福樂。」(8:12)生命 之所以有意義,就是在人類的肉體消滅之前,有機會侍奉神,爲他工作。

誠然,義者與惡人都面臨死亡的威脅,一切生物都有喪命的一天。死亡後,人類 都下到陰間,於是再不知道日光之下的世界有什麽事情發生著,亦不再有機會工 作以賺取報酬(9:5);另一方面,數代之後已無人記念。但無論如何,在我們離 世之前,必須與神取得和好的關係,瞭解他在我們生命裏的旨意。「這些事情都 已聽見了,總意就是敬畏神,謹守他的誡命。這是人所當盡的本份。」(12:13) 「你趁著年幼,衰敗的日子尚未來到,就是你所說,我毫無喜樂的那些年日未曾 臨近之先,當記念創造你的主。」(12:1)「銀鏈折斷……水輪在井口破爛,塵土 (你的身體)仍歸於賜靈的神。」(6-7 節)否則的話,就真如傳道者所說,「凡 事都是虛空」了(8 節)。因爲「人所作的事,連一切隱藏的事,無論是善是惡, 神都必審問。」(14 節,參太10:26;羅2:16)

本文選自 艾基新著,《聖經難題彙編》(香港:角聲,1987)
這是好書,特此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