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不同的舊約書卷中,曾記載以色列及猶大君王,其記載在過往曾引起學術界很多的討論。表面上,這些記載前後矛盾,很多作者認為這些名單毫無歷史價值,後來費毅榮(E.R. Thiele)研究工作有成果,才發現這些年曆是全部可信的。學者在研究舊約時,往往以嚴格的西方角度去審查東方人的作品,當他們發現自己的計算不能與希伯來文士(scribes)的吻合時,就感到困惑了。
費毅榮指出有問題的年曆資料必須運用「古代文士計算的方法」(ancient scribal methods of reckoning)去處理。這包括了登基年(accession years)、非登基年(non-accession years)、同期攝政(coregencies)及同時發生的事情(synchronisms)等,雖然西方人並不熟悉這些方法,但卻是在近東國家普遍應用,亦為古代文士一致而精確使用。
費毅榮研究舊約中君王年曆的紀錄,發現常用的計算原理是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時代中被使用,以使其內部一致而能與鄰邦年曆模式和諧(參 E.R. Thiele, The Mysterious Numbers of the Hebrew Kings, 1965年,頁5及下)。所以在王國分裂時,北國以色列人是以在埃及流行的非登基年系統來計算,直至主前九世紀末在約哈斯的兒子約阿施(Jehoash)治下,才改用巴比倫(Babylonia)流行的登基年系統,而這系統一直使用到北國被擄為止。
羅波安時,南國猶大人是以登基年方法來計算統治年期的,直至主前九世紀中葉,才改用非登基年系統;在猶大國君王約蘭(Jehoram)至約阿施(Joash)統治的時代,卻使用了非登基年期的系統,而在約阿施的繼位者亞瑪謝(Amaziah)至猶大歷史終結的一段期間,登基年的方法又再被使用。
所以,很明顯在王國分裂時,以色列和猶大是使用不同的年曆計算法,但在主前九世紀中葉直至他們歷史終結的期間,卻是使用相同的計算系統,即是主前九世紀中葉至八世紀初,他們是用非登基年系統,而自始以後,則採用登基年系統。本書大部分有關希伯來君王的日期是以雙重的形式出現的,因為希伯來的年份並不完全與現代西方的日曆年的樣式一致。
(註:王國分裂時期,有關君王的日期全部乃指其統治年份,非個人壽命的年份。若另有別的定義,所有文章中會明顯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