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約背景

> 王國分裂與衰落

以色列城市的人口激增引發起屋宇擠擁、垃圾增長和社會問題

以色列人被擄前在巴勒斯坦的城市生活,使我們更深了解當時的情況。在希伯來人欲佔領巴勒斯坦的時候,進侵的以色列人被壯觀的迦南(Canaan)地城市所懾服(申1:28),這是因為他們在曠野從未見過這種定居的生活。迦南遺址的考古發現證實,由於以色列人的建築技術經驗比較膚淺,所以多採用佔領區的普遍建築結構模式。

當時,這些富有的迦南式寬敞居所是有間格的,裡面住著幾個以色列家庭和家畜。其後,較小型的屋宇都是在毫無城市計劃下,建在這些大屋的兩旁。結果,以色列的城鎮甚少有街道,而通常僅有寬約七呎的小巷將屋宇分隔,但卻是分佈得錯綜複雜,毫無方向的。

行人均要十分小心,以單列前行,防避腳下的汚物,更要不斷跟在城中由人帶領往返的動物保持相當距離。通常較大的城市均會設有商販貿易區,這處是嘈雜喧嚷的東方市集。由於以色列城鎮之內均很少留有空地,故此,商人通常會在城門內擺賣而這使街道更形擠擁。

舊約聖經的作者似乎視城市街道上有泥濘與污物為理所當然的事(參 賽5:25, 10:6),這些垃圾的數量隨著陶器碎片、磚頭碎塊、家居廢物及灰燼而不斷增加。在炎熱的夏天,這些垃圾發出的臭味幾乎令人難以忍受,而不合衛生的環境使城市不斷受著傳染病的威脅。

在太平盛世的時代,城市的人口往往超過它能負荷的。在夏天,部分人會離開市區,跟少數的鄉村居民住在近田的村舍內。他們在那裡種植及放牧,直到冬天開始時,才被迫回到城中。自主前九世紀開始,這樣的生活方式便很流行,因為這是以色列史中第一次城市人口嚴重擠擁。不過,當經濟衰退的時候,附近農村的農民均會湧進城市謀生,而市中的物質、社會及道德等問題便更為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