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於在亞述冒起一位無可匹敵的亞達尼拉利三世(Adadnirari III;約主前810-783年),亞蘭王哈薛的政治野心受到考驗,他便不能從東部揮軍征伐。那邊廂,以色列與非利士背叛了哈薛並向亞述納貢。亞蘭王哈薛遭到嚴重的損失,據當時亞述的歷史記載,哈薛亦繳納大批貢品(D. D. Luckenbill, Ancient Records of Assyria and Babylonia, 1926年,卷一,節735及740)。
亞蘭人並沒有急於鞏固其佔領地,結果以色列人在「耶戶王朝」(約主前841-752年)第三位君王約阿施(Jehoash;即以色列先王約哈斯之子;約主前798-782年)的領導下,乘機收復了很多從前被哈薛奪去的城邑。
哈薛約在以色列王約阿施登位時去世(約主前800年),由兒子便哈達三世(Benhadad III)繼位。他根本不能與約阿施這位精力充沛的領袖相比,亞蘭在其南方的優勢亦因此相應削減(王下13:25)。在約阿施去世時(主前782年),他已收復原先落在亞蘭人手裡的大部分領土,亦使猶大國從亞蘭國手中轉移到以色列,成為其附屬國。
耶羅波安二世(Jeroboam II;約主前793-753年)繼承約阿施為以色列王,在北國統治期間,使人重温大衛時代的壯麗與繁華。這時,哈馬(Hamath)王撒基(Zakir)欲與亞蘭王便哈達三世(Benhadad III)爭奪亞蘭國內權力,這使便哈達三世必須防備撒基的攻擊;此時,亞述亦中衰。
故此,以色列的戰爭威脅得以解除。耶羅波安二世便乘亞蘭撤兵,佔據他們的首都大馬色(Damascus),以色列日後不斷開拓疆土,其領土擴展到大衛時代的疆界(王下14:25)。再加上由猶大國的烏西雅領導下(耶羅波安二世的同期),經濟繁榮,更使人們相信二國己經恢復了早期王國的黃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