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約背景

> 王國分裂與衰落

以色列的第二次被擄:亞述擄走餘下的北方支派並成功攻陷撒瑪利亞

以色列王比加於主前732年被何細亞(Hoshea)所殺,他是提革拉毘列色三世所立的諸候,並向亞述繳納沉重的貢品,如亞述的紀年表記載:

「我廢黜了他們的王巴迦赫(Paqaha;即「比加」),立了區萃(Ausi’;亦即「何細亞」)為他們的王……我接受了他們一他連得的銀子作貢物……」(D. D. Luckenbill, Ancient Records of Assyria and Babylonia, 1926年,卷一,節816)。

當亞述王提革拉毘列色三世於主前727年去世後,兒子撒縵以色五世(Shalmaneser V;約主前727-722年)繼位;而以色列王何細亞(Hoshea;主前732-722年)是一位激進的愛國者,他認為這是停止向亞述進貢的好機會,於是秘密與埃及立約。結果,亞述王撒縵以色五世囚禁了何細亞,並且圍攻撒瑪利亞三年(王下17:3及下)。

在撒瑪利亞陷落的前夕,撒珥根二世(Sargon II;主前722-705年)繼位,滅了以色列國,將餘下的北方各支派擄往亞述。他在科爾薩巴特紀年表(Khorsabad annals)裡,誇張記述了這事:

「我圍攻了撒瑪利亞,最後把這城攻破,擄走了二萬七千二百九十個居民。我從他們當中得了五十輛戰車 ……」(D. D. Luckenbill, Ancient Records of Assyria and Babylonia, 1926年,卷二,節55)。

亞述王撒珥根二世繼而按著常規,將忠於他統治的人民安置於被擄的地區。於是,他把閃族人(Semites),還有其他從巴比倫、以攔(Elam)等地遷徙來的人送到北國(王下17:24),他們與北國留下來的工匠及農民雜居。那時代的混合婚姻便誕生了混雜的種族,他們最後以亡國的首都為名,稱為撒瑪利亞人(Samaritans)。

亞述人鼓勵這種混合婚姻的動機,是希望分化以色列的愛國份子,藉此防止這個戰敗國的居民叛亂。撒瑪利亞人漸漸扮演著一個宗教群體的角色,而不是一個民族的角色,在巴勒斯坦日後的宗教發展史上,佔著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