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約背景

> 歸回與重建

先知以西結的異象掀起部份以色列餘民熱切的歸回盼望

先知以西結堅執以色列神的主權與全能,安慰忠心的餘民,神在義怒中把他們領進被擄的時期,其實在這刑罰中有祂的憐憫和恩典,保證他們將會歸回列祖的土地(結20:41-42),這正回應了先知以賽亞(Isaiah;賽10:20及下)和耶利米(Jeremiah;耶32:37)的訊息。在被擄的群體中,先知以西結宣告神會藉著自己的靈鼓勵他們,團結他們,使他們能夠見證神有救贖之能,可以帶領他們歸回故土。

先知以西結在一個異象(vision)中看見自己的民族,像一堆枯乾的骨頭,散佈在荒谷中,全無生氣。但是,當枯乾的骨頭聆聽了神默示給先知的訊息後,便互相聯絡起來,接受筋肉,並且得了生命氣息,復活過來,組成了大軍(結37:1-14)。那些骨頭代表著那些遺留下來、散居異邦的以色列餘民。

要使他們的靈性和國家復興,唯一的方法便是全然順服神的命令,並且忠於與神所立的新約(結37:26;參 耶31:31)。若這些條件滿足了,猶大百姓將復興起來,歸回祖先的家園,在大能者耶和華的愛顧與保護下,成為聖潔的子民。

當歸回巴勒斯坦(Palestine)成為十分可能的前景時,這些忠誠餘民的士氣被大大地提升。這種獲救的盼望剛巧配合了巴比倫帝國的政治變化,就是在米所波大米(Mesopotamia)崛起的瑪代人(Medes)和波斯人(Persians)的勢力。

不過,只有少數猶太人分享餘民的歸回盼望和屬靈觀念,因為他們滿足於目前多姿多采的巴比倫生活,某些更在政治及社會上佔了重要的地位。對他們來說,歸回貧瘠的故地比不上在巴比倫帝國豐裕的生活和利益。某些猶太人因著世俗的成就,跟米所波大米原居民作某程度的同化。

當返回巴勒斯坦的機會來到時,他們放棄跟耶和華所立的約,選擇留在巴比倫;後世稱他們為「東方散居的猶太人」(Eastern Dispersion)。在《巴比倫他勒目》(Babylonian Talmud)中,曾發現了他們某些的文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