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約背景

> 歸回與重建

先知以西結設立無動物獻祭的崇拜並教導猶大被擄者遵行律法

猶太人受制於巴比倫的統治者,不能如往昔一般用動物獻祭。靈活的先知以西結十分清楚,如果要在被擄時期保全猶大民族的合一,最佳的方法便是既遵守純正信仰的義務與禮儀,又把傳統的崇拜改為「無動物獻祭」的崇拜,這樣便不會開罪巴比倫人。敬虔的猶大人甚至在崇拜時,仍會面朝已毀掉的聖殿之處(即是耶路撒冷)那方向禱告(參 但6:10)。

先知以西結希望掀起神的子民有懺悔的態度,他便鼓勵他們在耶路撒冷淪陷的紀念日禁食禱告。昔日在被擄前已存在崇拜禮儀中的筵席,由嚴肅的紀念慶典取代。以往導致神子民生活腐敗的、多神觀念的迦南信仰,亦隨著筵席取消而失去影響力。

自被擄之後,公開聚會通常會在迦巴魯河沿岸的泥屋內舉行,猶大百姓宣讀及聆聽律法、認罪和禱告。由於再沒有聖殿作崇拜和聚會的中心,他們漸漸地習慣了在房子內舉行教授律法和崇拜(結二十1)。先知以西結曾有一次宣講,忠告衆長老要謹守安息日的教訓(結20:20),讓安息日成為每週崇拜中特別重要的一天。在「無動物獻祭」的崇拜之時,從猶大被擄的眾祭司(耶29:1)尤其注重禱告、認罪和教授律法,這情況亦成為歸回後會堂(synagogue)崇拜的基本模式。

為保猶大百姓合一,眾祭司強調猶太人必須具獨特的宗教表現和民族傳統,好讓他們意識到自己是神所分別為聖的,切實地實踐律法在這被擄時期更為重要。他們也强調古代摩西律法是純全的,不少嶄新的敬虔表現,如正確的潔淨律例和禁戒某些食物等便相繼出現。

這些律法(laws)、誡命(commandments)、典章(ordinances)和道德標準幫助被擄時期的猶大人,認知自己的信仰、民族和尊貴的身份,均比那些敬拜瑪爾杜克(Marduk;巴比倫人敬拜的神祗)的外邦人(Gentiles)優越,於是割禮(circumcision)被賦予新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