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辛時期出現的社會擴展,對埃及發展成王國以前的時期,貢獻良多。嘉辛時期的社會就是地區分割或古典作家稱為諾姆(nome)的基礎,它們相等於小型王國。每個地域以神聖的動物或植物,為本身獨特的崇拜對象,而這對象更成為當地的偶像或標記。將諾姆(nome)的標記繪畫在陶器上,將那獸的形狀包括在諾姆(nome)的象形文字中,以表示有不同的神,這兩種做法均使學者得到一個結論:在埃及歷史早期及王國以前的時期已有圖騰制度。可以肯定,王國以前的時期在埃及南部的居民是以一隻合成的動物塞特(Set)作為他們的神來崇拜,以此為起源,日後不分任何時代埃及人都普遍崇拜公羊和山羊。但最能夠肯定的,是在王國時期以前,經改良過的偶像主義(fetishism)和圖騰制度(totemism)是埃及的宗教特色。
分割成的地區數目終於累積至下埃及(三角洲地區)的二十個和上埃及的二十三個。在上埃及崇拜荷魯斯(Horus)中心的希拉孔波利斯(Hierakonpolis)發掘了一個精巧的墓穴,遂使考古學家猜測這就是王國時期的開始。在同一地點發掘出一有裝飾的調色板,其上繪有一與部族圖騰有關而且儼若君王的人物,這就進一步支持以上的結論。在嘉辛時期,埃及諾姆(nome)合併成兩個強大的國家,一為上埃及,另一為下埃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