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士師耶弗他的一句話顯示了《士師記》的整個年份;來到他的時候,以色列人佔領巴勒斯坦地已有三百年之久(士11:26;參 由王上6:1推算出相近的數字)。然而要計算出更準確的年份,就需要倚靠聖經中其他兩件事實。
第一,由於經文沒有明言以色列人攻克迦南,到第一次遭受(米所波大米)壓迫所相距的時間,因此我們必須從撒母耳被立為士師時倒數計算,其時約為主前1063年:以主前930年為王國分裂的可能日期,加上113年為所羅門(Solomon)與大衛(David;統治整個以色列),並掃羅(Saul)和他的承繼人統治以色列的年期(王上11:42, 2:11;徒13:21),再加撒母耳統治的二十年(撒上7:2;參 HDB, 1,頁399)。
第二,由於一些士師的時期彼此重疊(參:以笏〔Ehud〕和珊迦〔Shamgar〕;士3:30-4:1),因此計算年份的最佳辦法,是將以色列人被壓迫的日子和其後得拯救的日子加起來。尤其重要的是:非利士人在西邊巴勒斯坦的四十年壓迫(士13:1),是從士師陀拉(Tola;士10:2)和睚珥(Jair;士10:5)的死開始,歷經士師耶弗他、三位小士師,以利和參孫任士師之時,直到撒母耳的勝利出現為止。
在迦南末後城市夏瑣發掘出來的陶器類別,確定了底波拉的勝利(士4:14-22, 5:23-31)是在主前1216年,因此「巴拉(Barak)的時期應該是主前十三世紀的後半期」(CAH, 1, 1:239)。如此,從第一次的壓迫到撒母耳的興起似乎相隔了319年(主前1382-1063年),那麼征戰迦南的日期應在主前1406至1400年間。至於另一個日期(約主前1190年)的看法,則需要將《士師記》的資料作更大的濃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