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約背景

> 進應許地與士師秉政

士師時代的式微與以色列君主制度的鄒形發展

這段期間,以色列眾支派間普遍的不滿可以在記載以法蓮人米迦的事上(Micah of Ephraim;士第十七章)得知一二。他是個富翁,在其母親唆擺下,製偶像,設立私人神廟,並且其子為祭司。一個過路的利未人(Levite)加入這家庭,卻為但(Dan)支派的人在遷往北方時擄走,而他崇拜用的物品在原有物主抗議下,仍被充公。「但人」進攻巴勒斯坦北部的拉億(Laish),將之建成自己支派的中心。這「但」鎮日後成為以色列國最北的邊界城市。

舊約聖經《士師記》最末數章反映在支派間社會動蕩的情況,並表示一急切的需要,就是要為一個暫時以帝王形式出現的中央统一勢力。

當時最重要的宗教中心是示羅(Shiloh),這是約書亞完成最主要的征服階段後,帶領各支派到達的地方。約櫃(the Ark)就是擺放在示羅,聖所的崇拜儀式由祭司以利和其敗壞的兒子何弗尼(Hophni)和非尼哈(Phinehas)主理(撒上2:12-17, 2:22-25, 4:11, 4:17)。整個國家陷入混亂、軟弱和不道德的情況中,這都以示羅經營的事務上(撒上22:22及下)反映出來。就在這情況下,士師兼先知撒母耳(第一位先知)承擔責任,為這些生活一片混亂的支派,進行社會和宗教改革。

宗教腐敗,社會混亂,就是撒母耳早年生活和呼召的記載背景。約櫃落入好戰的非利士人手中,以色列人隨之驚潰,其士氣之低沉在這事中表露無遺。示羅的聖殿(the shrine at Shiloh)可能就是在這時被毀(參 耶7:12, 7:14)。如果這是真的話,這就奪去以色列支派中心的聖地,使國家更衰弱。

以色列人在這困境中獲某程度的援救,一件想不到的災害臨到亞實突的穀物之神大袞(Dagon)身上,更重要的是當地平民患上惡性傳染病。他們有痔瘡(tumors或hemorrhoids;撒上五9)的症狀、田鼠(mice;撒上六5)出現,再加上這病在交通幹線上迅速傳播,足以證明這傳染病就是黑死病(Black Death)或腺鼠疫(Bubonic Plague)。非利士人很快就使自己與以色列神聖的約櫃無關,他們正確將這災害與約櫃連在一起,而約櫃與贖罪祭(sin offering)一起被送回。以色列人遭試煉,悔改過來,重新振作,非利士人後來欲劫掠他們,但被他們擊潰,以致他們不敢再行搶掠以色列民。

然而,希伯來社會的分裂情況是那麼嚴重,若希望以色列國仍能生存,可以應付非利士人經濟和軍事上的壓力,先知撒母耳堅持要實行的神權統治(theocratic),也不得不修改。人民需要一幫助他們統一而又實在的代理人,也就是一個領袖,他們要求有一王來進行上述工作。雖然撒母耳立刻指出君主制度(monarchical system)存在的弊端,人民的願望仍然佔優。所以神再不像以前神權統治下的情況一樣,是國家唯一的領袖;而這觀念一經修正,實行君主制度,遂大大影響日後先知和君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