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巴比倫帝國(Neo-Babylonian Empire)的繁盛能夠滿足尼布甲尼撒二世(Nebuchadnezzar II)的壯志雄心,在他所提倡的巴比倫宗教改革之影響下,他極力重修國內的許多廟宇和神龕,例如瑪爾杜克(Marduk)、納布(Nabu)神廟及位於吾珥(Ur)的挪拿(Nanna)神廟,後者的外院地基更被升高。尼布甲尼撒二世曾鑄造的金像,定期獻上祭品及衣飾,並下令所有人民向金像下拜(但3:1-7)。
武利爵士(Sir Leonard Woolley)發現巴比倫僧侶和祭司的住所,通常是位於最接近大禮堂的房間裡,卻在那次重修工程被拆除了。結果,大禮堂前面空出一幅空地,而武利爵士認為祭壇就是安置在當眼的地方,使來敬拜的人民都可以清楚地看見祭禮。這樣令我們更明白但3:1-7那麼多的人民既一同俯伏向金像敬拜,又能夠目睹那金像的揭幕典禮及祭司在壇前的獻祭儀式,是何等的合理和可行的。
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的金像是豎立在巴比倫省的杜拉平原(the plain of Dura)上,那兒是平民百姓容易去到之處。武利爵士曾描述:
「君王所作的這件事有甚麼新意呢?不是在於建立一個塑像,因為從前每個君王也曾這樣 做;創新之意是在於他命令大眾來敬拜,把一個本是由祭司執行的禮儀,變成會眾參與的 公共崇拜儀式,令每個國民都可參加」(C. L. Woolley, Ur of the Chaldees, 1950年,頁151及下)。
如此看來,尼布甲尼撒二世的宗教改革確實地破除了古舊及充滿肉慾的儀式,令大眾百姓都可參與獻祭的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