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雄心勃勃的馬其頓的腓力(Philip of Macedon;又被稱為「腓力二世」;統治時期約主前359-336年)是馬其頓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將希臘的一部分城邦聯合起來,然後進佔在波斯帝國統治下其他的希臘城邦。可是,馬其頓的腓力還未完成他的壯志就於主前336年去世,由其子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又名「馬其頓的亞歷山大三世」[Alexander III of Macedon];統治期約主前336-323年)繼位。
這位年青有為的領袖在主前333年征服了小亞細亞,進軍敘利亞(Syria),沿腓尼基海岸南下,佔領所有海港,使波斯海軍盡失所有基地。約主前332年下半年,亞歷山大大帝吞併一度由波斯王大利烏三世所征服的埃及,亞歷山大大帝被埃及人擁立為法老,亦被他們尊爲解除波斯暴政的救星。同年不久之後,亞歷山大大帝在埃及尼羅河(Nile)口建立了亞歷山大港(Alexandria),成為現今埃及第二大的港口。
亞歷山大大帝繼續率軍跨越底格里斯河(River Tigris),約主前331年春季,他徹底擊潰大利烏三世的波斯殘軍,佔領波斯首都書珊;大利烏三世在逃亡中被以貝蘇斯(Bessus)為首的諸藩屬長官所刺殺,波斯帝國從此宣告滅亡。
亞歷山大大帝不僅解除了波斯帝國對希臘各城邦的控制權,更成功地征服書珊、波斯波利及埃克巴大拿等地方。不少人認為波斯波利城此時遭焚燒,就是亞歷山大大帝為了一百多年前波斯曾火燒雅典城(Athens)而報復的行為。
主前327年,亞歷山大大帝遠征東面的印度(即今之「巴基斯坦西部」〔Western Pakistan〕),馬其頓軍隊受到印度酷暑、暴雨及熱帶病的襲擊,軍兵多有傷亡。在成功佔據印度之後,他們已經前進了約17,600公里,於是亞歷山大大帝在主前324年率隊返回書珊;同時派遣將軍尼亞古(Nearchus)自印度河口帶領艦隊向波斯灣(Persian Gulf)進發。
亞歷山大大帝把馬其頓(希臘)帝國的版圖擴展到橫跨歐洲、亞洲及非洲,完成他父親馬其頓的腓力二世之野心。最後,這位英勇的君王在主前323年六月卒於巴比倫,終年三十二歲。